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 CNKI文献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也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CNKI文献
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定义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页),是有充分的文本根据的,这就是他和马克思共同创作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的观点。但学术界对《形...
公民社会体现的自觉自愿追求公共利益的主体间关系的属性,需要以和谐为宗旨的公民精神;这种精神由参与意识、自主精神、宽容精神和妥协精神共同构成;公民精神使集体行动的困境并不具有普遍性,在公民社会领域是可以超越...
叶汝贤 黎玉琴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年03期 期刊
马克思在分析哲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扬弃了独立的哲学,而建立一种以分析现实社会矛盾为任务的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在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寻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并把它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 CNKI文献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
“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意义 CNKI文献
"摸着石头过河"是三十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务实的实践模式,它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是关于社会认识和社会治理实践智慧的通俗表达,其精髓是对理论与实践本真关系的回归。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理论经历了生产力提高型发展观、制度创新型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种不同的形态。这三种发展观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人和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 ,研究 2 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重要的是弄清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一2 0世纪是唯物史观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传播并在实践中获得伟大成功的世纪。然而 ,这种成功并不是一帆风...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在用英语发表的讲话中,称马克思一生有两个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唯物史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指的就是唯物史观。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建构和重构——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 CNKI文献
如果说1988年罗尔斯《正义论》汉译本的出版是政治哲学开始在中国成为显学的起点,那么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则提供了政治哲学论题得到热议的现实土壤。2006年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 无产阶级专政 / 马克思国家理论 / 《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
下载(681)| 被引(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现状密切相关,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时代与时代主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世界性的哲学交流与对话等等。论文就相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不是“人”,而是“人的劳动” CNKI文献
近年来,哲学界在讨论哲学教科书的编写问题时,讨论了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问题,特别是建立这一体系的方法和逻辑起点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意见是多种多样的。关于逻辑起点问题,基本上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
叶汝贤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309)| 被引(15)
马克思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包括对于形而上学的存在观和形而上学方法的批判;马克思的批判是以对实践的对象性结构和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揭示为前提的;马克思的批判是社会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哲学批判的三者统一。
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试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CNKI文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这一革命是何时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哪些著作可以作为实现这一革命的标志?这些问题,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一个关键,又是...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一些同志宣扬的“社会主义异化论”,是一种相当系统的错误理论。他们用异化概念来分析、批判社会主义社会,认为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存在着异化,有的人甚至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社会主义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验,把这些经验归纳为“十个结合”。最近,他在《求是》杂志2008年第1期上发表了《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文章,对这“十个结合”进行了更加...
关于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分子问题,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现代化的涵义、科技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的地位、科技和生产力、知识和科技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意义等方面,阐述邓小平关于知识的...
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本质叶汝贤5年前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同时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
当了四十多年教书匠,天天同学生打交道,常常想的是如何“传道、授业”,做一个好教师,从未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这类“形而上”的问题。这次同李小鲁同志一块学习和研究,才浮光掠影地读了一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