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纲五常”的本义、演变及其辨正——以朱熹理学的诠... CNKI文献
在班固《白虎通》对于儒家"三纲五常"的系统阐述中,"三纲"所表达的君、父、夫对于臣、子、妻的主导地位,以"五常"为心性基础,是就率先垂范而言。朱熹讲"三纲五常",认为"...
“孝弟”:“仁之本”还是“为仁之本”——以朱熹对《论语》... CNKI文献
对于《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汉唐时期大都将其解读为"孝是仁之本",而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文本。朱熹继承二程所谓"为仁以...
关于《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诠释——以何晏、... CNKI文献
对于《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代儒家学者大都反对将孔子此句解读为愚民。郑玄的解读虽有愚民之嫌,但又有顺从百姓之意。何晏《论语集解》将此句与《易传》"百姓日用而不知"相联系,而将...
《论语》讲"君子""小人",既有"以德言",即"君子"指有德之人,"小人"指无德之人,又有"以位言",即"君子"指居上位的统治者,"小人"指居...
朱熹的“理”:“生生之理”还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以唐... CNKI文献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quo...
“诚”是朱熹学术体系的最高境界——以《大学章句》、《中... CNKI文献
朱熹的学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以《大学章句》的格物致知论为起点、以《中庸章句》的"诚"为归宿。因此,朱熹的学术不仅讲"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以格物致知论为出发点,而且还以敬为本,在&quo...
从孔孟“仁者爱人”到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CNKI文献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quo...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CNKI文献
朱熹解《论语》忠恕"一以贯之",以"圣人之心,浑然一理"为一,以"一本万殊"解"一以贯之",并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联系起来,讲"‘忠恕违道不远’,正是说忠恕...
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与“格物致知”——兼论牟... CNKI文献
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
朱熹论性情、爱情与人情——兼论李泽厚以“情本体”对朱熹... CNKI文献
李泽厚以"情本体"的立场,以为程朱学派"用‘超越’的‘理’、‘性’作为管辖、统治具体人间情欲的主宰",而事实上,朱熹讲"心"是主宰,"心统性情",又讲"心"兼"...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CNKI文献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
《论语》“未知,焉得仁”:朱熹的解读与现代的转向 CNKI文献
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以及朱熹把其中的"知"解读为"知晓";其二是郑玄以及王充、班固、徐幹、李充、颜师古把"知&qu...
王阳明对《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的解读及其后学的变异—... CNKI文献
王阳明对《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的解读,源自于朱熹《论语集注》将"克己复礼"分为"克己"与"复礼"两个部分,将"克"解读为"胜","己"解读为&quo...
历代对《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解读——以朱熹的诠释... CNKI文献
对于《论语》"礼之用,和为贵"中的"和"的解读,经历了自皇侃、邢昺从礼乐关系的角度讲"和,即乐也","和,谓乐也",到朱熹从礼有体用的角度讲"和者,从容不迫之意",再到...
冯友兰、牟宗三对于朱熹的"理"作了完全不同的诠释,主要在于:冯友兰把理诠释为"共相",并在此基础上把理先气后诠释为"逻辑在先",讨论理的"无动无静";牟宗三则把理诠释为形而...
民国时期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解读,既有以谢无量《阳明学派》为代表的从认识论、伦理学角度的解读,深化了对于知与行不可分割的认识;也有以梁漱溟《评谢著〈阳明学派〉》为代表的从心性本体论的角度,凸显...
朱熹既赞同程颐所言"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又赞同程颢所言"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以及与之相关的"善恶皆天理";既讲孟子...
冯友兰晚年朱熹哲学研究的新意——对朱熹“道”的阐释 CNKI文献
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重视对于朱熹"理""气"的讨论,对现代朱熹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晚年所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除了讨论朱熹"理""气"外,还通过对朱熹论...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诠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对于朱熹讲"理",冯友兰较多地强调"理"与"心"的不同;唐君毅则肯定二者的不可分离。对于朱熹讲"理先气后",冯友兰认为是所谓...
作为新文化运动以来,倡导陆王之学最有力量的人,梁漱溟推崇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王艮所言"‘良知’者,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据此以"直觉"释"仁";又吸取王艮对王阳明所言"乐是心之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