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对有清一代的散曲进行较系统、全面的梳理。全文包括绪论、正文、附录三大部分,约二十万字。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清代散曲研究的现状加以回顾,并申论其研究意义。文中认为,清代散曲研究的现...
《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是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产物。所谓“三教合一”并非儒、释、道三者平分秋色 ,实际上有所侧重。具体分析三者的关系是 :小说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评判人和事的标准 ,儒为立本 ;道教修炼 ,虽使孙...
张养浩名如其人,一身浩然正气。在散曲创作中,浩然正气是他的散曲之魂,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叙事均以其浩然之气贯之。也正是因为其浩然正气,才使其语言高下皆宜,曲境或豪放或冲澹,风格多姿多彩。
兰拉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02期 期刊
关键词: 张养浩 / 《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 / 浩然之气
下载(69)| 被引(0)
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随着游记文体的不断弱化,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特征等也在不断演变:从《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单个故事结构而言,其中的侦探小说、军事战争小说、神魔故事等多种题材因子交错转化,推动情节...
文章以佛教戒律、教义,参之以道教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猪八戒这一宗教小说人物的命名含义进行考释。认为"八戒"除了戒律的内涵外,还有初皈依沙门的信徒的用意。"猪"的来源与道教的炼丹术有关,是...
“以意逆志”:从儒道佛对《西游记》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 CNKI文献
文章主要从儒道佛三家文化对《西游记》的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认为《西游记》成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佛教事迹的故事化与神话化;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的融合及其文人化,至此,儒家文化明显渗透;其次为三教圆润与道教...
现行《中国文学史》教材和学界研究成果多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与青年叛逆形象相对立,进行否定性的批判。这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实际,不仅不公允,也不符合健康的生活常识。事实上,对这些家长冠之"...
试论丘处机与陕西之因缘——兼论《磻溪集》的创作 CNKI文献
丘处机是金元之际全真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从二十四岁进入陕西到四十三岁离陕,共计二十余年,为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但是,在此期间的行藏却遮掩在其晚年的光辉之下,很少有人知道。他先后在祖庵、磻溪、南昌宫、太...
散曲、清曲与小曲在明清曲学论著中均被普遍使用。清曲由表演技巧和方法而来,它的范围最广,包括了散曲、小曲及用清唱来表演的剧曲;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也与"雅乐"相对,有俗曲之意。小曲范围最小,特指明...
憾恨相续 怨怼难消——《公孙九娘》人物的悲恨心理分析 CNKI文献
《公孙九娘》是一个凄美的人鬼恋故事。其主人公公孙九娘等憾恨相续,怨怼难消的心理折射出对清统治者在于七之变中嗜血滥杀,摧残善与美的控诉。其深层则蕴含着无法冰释清初志士与气节文人深沉的民族情绪。
陕西散文的肇始——《尚书·周书》的思想与艺术简论 CNKI文献
《尚书·周书》是陕西散文的肇始,其中誓、诰处处体现出了周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精神信仰,影响了后世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等。在艺术上表现为:雅言旷旨;辞体尚要,不惟好异;训诰因事记言,记言见事;文以足言...
关键词: 陕西 / 散文的肇始 / 《尚书·周书》的思想艺术
下载(67)| 被引(0)
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论王禹偁道势兼顾的双重文化人格 CNKI文献
本文着重探讨王禹偁的文化人格.认为其文化人格具有双重性,即道势兼顾.在实践行为层面上,通过王禹(?)恋禄行为的分析,指出其道势兼顾的具体表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通过其政治意识二重性的探讨揭示其道势兼顾的双重文化...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晚明社会思潮的产物。它超越了前代负心故事;反映了晚明人的金钱观;颂扬了对自身人格和尊严的捍卫与维护。从而,它优于同时代的其它短篇小说而成为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关键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晚明社会思潮 / 李甲负心 / 杜十娘之死
下载(876)| 被引(2)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在当前如何更好地提升、转化,以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怎样在当前语境下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髓,是进一步研究古代文论、反思...
"木石前盟"是小说人物为了抗衡"金玉良缘"而生造的一个词汇,是对传统婚姻观反思的结果,是一种新型的姻缘观。它强调婚姻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并将对方视为生命中的唯一,重视他们之间的感情基础、志趣...
关键词: 《红楼梦》“木石前盟” / 姻缘观
下载(215)| 被引(1)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提出了一种崇尚“知己之爱”的爱情观,他认为知己之爱的寻求必须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情出发,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知己的酬答是不计利害的无私奉献,是永久、恒定的贞定...
将欲望置于现实生活、人性解放及文学创作等3个层面进行批判与定位,可以揭示欲望化叙事与叙事文学的指质。欲望化叙事中的纵欲追求及夸大描写,只是个别作家文字中的狂欢,既非现实生活的写照,也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它...
《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 ,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 ,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 ,体现了...
在元明清叙事文学中,张扬个性及情感的文学作品,结局或回归于"理"性,或就范传统礼俗,或约束于传统的价值准则,形成叙事文学中的"回归传统"现象。在伟大的思想变革之前,文学人物向传统回归是作品人...
《西游记》由两个故事群构成,即孙悟空学道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这两个故事群之间,人物行为模式同构,故事内容相关,前者从反面映衬后者。作者构思是完整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