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美学研究涉及黄老、儒家以及道教、佛教诸方面,但构成其主干的仍是儒家。汉代儒家美学,在先秦和魏晋之间处于变而未变之局。就其不变而言,它接续了西周以降的礼乐传统;就其变而言,则一方面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另一...
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讨论,多涉及传统政治制度、边疆史地及国际秩序等问题,但事实上它却是个美学概念。从历史看,这一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其地理和时空认知的诗性或审美特性要远...
20世纪初叶,美学这一学科经过王国维等一批先贤的提倡和推动,在中国逐步成为显学。此后,它在百余年的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多有消长沉浮,但繁荣、复兴和发展构成了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这一进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美学史研究最具历史持续性、也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以美学方式实现了对国家历史的完整书写,出现了大批通史性著作;二是实现了西方美学的中国化再造,为美学学科...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
在中国社会早期,艺术并没成为纯粹精神的事业,所谓的中国艺术和工艺史,基本上是被工匠阶层主导的历史。在这一背景下,厘清中国早期百工、工官的职业特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匠作制度,就成为中国工艺、艺术和美学史研究的重...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优美和崇高二分为背景,提出了古雅范畴。但百余年来,与他的意境说或境界论相比,这一范畴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从历史看,古雅传统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具有纵贯性。尤其中唐以降,它日益占据主导地...
中国现代学术,自清末民初产生新旧、中西之争,至今已彻底转换为被西方现代学术观念重构的对象。单就其中的文学艺术而言,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是大概念。像早期儒家"孔门四科"中的&q...
传统中国是诗与歌的国度。这种国家特性的形成,最根本地奠基于《诗经》阐释和《诗经》教化在中国历史中获得的公共性。从中国经学和文学史看,传统诗教的达成主要依托四个因素:一是《诗经》文本涵摄意义的普遍性,二是《...
现代阐释学多集中于文本问题的讨论,但它终究是个哲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解释对象的文本只不过是一个中介,它对外联通世界,对内接引心灵。世界和心灵的双重无限,决定了文本阐释的无限。以此为背景,在阐释者与阐...
二十余年来,西方以康德为背景对于时间、空间审美特质的讨论,重新定位了美学的学科边界。与此相应,中国古典时代对于时间、历史、记忆的认识,由此也获得了作为美学问题被讨论的新可能:首先,中国古典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
中国现代美育开启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这使对宗教问题的讨论成为理解美育现代价值不可回避的背景。从中国清末民初的历史看,蔡元培之所以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除了宗教与封建专制及迷信具有天然的共...
对于美学而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不是新话题,但它却为重释地理的审美本性、重建中国美学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契机。1725年,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地理"概念,这意味着地理并非一个客观...
有汉一代是中国政治的大一统时代,也是哲学的大一统时代。这种哲学大一统的重要表现,就是延续了中国哲学战国中晚期出现的综合倾向,将传统道家、阴阳五行、易学、儒学都组入一个统一的天地系统,使其成为图像化的感性宇...
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自100余年前王国维将美学学科引入中国以来,注定已经成为以西方现代知识框架重建中国历史的工作。今天,我们一般倾向于更善意地看待这项工作的价值,把它称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换,但事实上,所...
在中国绘画史中,存在着一种相当奇异的现象:画家虽然以作画为职业,但他们却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图",如《洛神赋图》《步辇图》《匡庐图》《富春山居图》等。从历史看,产生这种称谓歧异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中,传统工艺性器具的价值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实用,二是审美。但就中国上古器具作为礼器的特性看,它更重要的价值却在于象征。换言之,在中国社会早期,人类制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实...
在中国社会早期,道器关系是中国工艺哲学的核心问题,而对道技关系的思考则相对薄弱。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原因在于社会的不平等导致了器具使用和器具制作的分离。到战国时代,西周确立的社会政治等级制全面崩解,新兴的...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