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论断,本文从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出发,结合儒、法两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学说,介绍了以德化民的历史功用;同时,阐述了管仲"以法治国&q...
监察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古代监察机关,通过建立遍于全国的监察网络,统一行使监察权,不断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同时通过实施立法监察、行政监察、司法监察,不断扩大监察权力,实现了监察对象的全覆盖,...
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制度与法律论纲——历史经验的总结 CNKI文献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也是制度与法律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监察制度与法律的制定与运行。在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制度与法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战国、汉、唐、宋、明是五个有代表性的朝...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是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都极为重视司法。古代司法文明表现为: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司法的重心,由此而形成了明德慎罚的司法原则;公平与引律断罪是中国古代司法文...
司法活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西周确立的"明德慎罚"思想和儒家阐发的"仁政"思想对司法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司法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形成...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不仅日趋于完备,而且形成了具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体系,使内外相维,互相补充,既独立运作,又有特定的规范和程序可循,成为国家机构中地位特殊、作用特殊的国家机构。随着监察...
人文与理性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两大理念,它体现于古代的司法心理、伦理道德、律学指导证据判词、民刑分理诸方面。虽然这种理念在世界许多法系中也曾存在过,然而就内容之宏富,特色之显明,思想之深邃,绵延之一贯则为...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CNKI文献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也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总结。为了巩固国本,历代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重民、爱民、富民、养民、教民的政策和措施。尽管世易时移,其中仍有超越时空的合...
中国古代的法律在国情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传统,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发掘其中的穿越时空的价值部分,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中国具...
在中华法制文明史上,两宋不仅立法详备,司法井然,而且在宋人诗词酬酢中,也浸润着深厚的法观念和法文化。其诗文中每每出现关于法的讨论和评判,有不少言论直指现实,切中肯綮,发散出耀眼的思想光芒。通过发掘宋人诗文中...
考课与监察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两项重要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是职官管理法的重要内容,从战国起迄至清朝,虽代有兴革,但一直沿行不衰,且不断趋于制度化法律化。考课将惩贪与奖廉...
中国古代的良法与善治具有相向而行的一致性,良法是善治的一个重要条件,善治又是良法所追求的目标。而贤吏执行良法是善治的保障。良法、贤吏、善治是一个整体,三者互相联结,共同为治,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法文化的历史发展也证实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中国法律的起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
晚清修律期间,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民法草案。在制定的过程中,既进行了舆论宣传,也开展了民事习惯法的调查,但由于时间匆促,一些重要的民事习惯法并未融入草案当中。这部民律草案以西方...
廉政法制建设是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惩贪立法、考课、监察以及俸禄制度等诸多方面。廉政建设首重制度保障,其次还要重视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这既是中国历朝统治者的普遍共识,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吏...
西方传教士明末来华传教,将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远播中国,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实学的兴起。明朝覆亡以后,复社中的士大夫们思考明亡教训和设计匡时救世方案时,也表达了他们的法律观,形成了实学主宰下的经世致用的法...
中国古代的职官考课,从战国起迄至清朝,虽代有兴革,但一直沿行不衰,是一种常态化的职官管理制度。从先秦的《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成为中国古代行政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司法制度史是中国法制历史的核心内容,其理论基础、制度建构、实践价值和经验积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中国古代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包括公平公正、依法断罪、法理情相统一的司法考量、善法与良吏相结合、严格执法...
中华法文化是世界法文化苑中的一株奇葩。它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且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中国传统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