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学案的判评,能够体现出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互补互动,相生相长。视野的拓展能够带来方法的更换,研究方法的更换也能实现学术视野的拓展。学术视野的掌控需要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以博济约,以约...
《齐物论》中"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的命题,表达的是风生于地的理念。其中"大块",指大地。古代注家有的把"大块"释为上天,有的释为天地之合,这些说法并非全是主观臆断,而是有各自的理论依...
清华简《耆夜》与《诗经》相关词语的考释——兼论《诗经》... CNKI文献
清华简《耆夜》对篇题所作的解释,应以《诗经》中"耆"字的含义及《武宿夜》为参照,释为平定之夜。《耆夜》正文及注释涉及的"聿"、"矞"、"员"、"云",在《诗经》中...
先秦文章作者具有不确定性,汉代文章则明确著录作者姓名,这是著作权意识开始自觉的标志。汉代文章写作主要有四种方式,各自为后代树立了风范。单独个人写作宁静淡泊的心态、发愤著书的精神诉求、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
清华简《赤鹄》以夏、商之际的历史为背景,是对以往传世文献这类题材各层面、全方位的颠覆。《赤鹄》中的重要角色巫鸟,其原型是越地传说的冶鸟,是越祝之祖。越文化的鸟耕传说,反映越地先民与鸟类的亲和关系。越地的巫...
为保证日光温室作物在沈阳地区寒冷季节正常生长,在日光温室中设置了太阳能地热加温系统,以期提高温室内土壤温度。采用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地热加温系统,在16:00~20:00对辽沈Ⅳ型日光温室土壤进行加温,结果表明:日光温...
《穆天子传》记载的穄,指的是具有粘性的谷类作物,对它的误解来自南北语言的隔阂。牥牛指形体状态横向发达的牛,它的这种含义源自文字构形从方。枝斯之石指旁逸斜出形态的怪石,枝斯二字均有离析之义。周穆王向西行沿线...
班固的《封燕然山铭》所叙东汉军队与北匈奴之间的战争,并不是一次战役,而是三次战役。这三次战役分别发生在东汉和帝的永元元年、二年和三年。《封燕然山铭》并非作于永元元年,而是在永元三年。这三次战役,窦宪亲自率...
蛇:参与神灵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 CNKI文献
《山海经》书中出现的珥蛇、操蛇、践蛇之神 ,是经过整合而形成的神灵形象。蛇在参与这类形象的整合过程中 ,主要扮演两种角色。一是作为神灵行走和腾空的助推因素 ,二是作为神灵调节气候的法宝。蛇所扮演的这两种角色...
孔子赴周学礼、老子由周入楚考辨——兼论孔、老之间的交往... CNKI文献
孔子赴周学礼,是在他三十四岁那年。孔子向老子学礼,其中包括丧葬之礼。老子在周王朝任藏室史,隶属于太史,有机会参与朝廷的丧葬之礼。老子入楚是在周王朝发生内乱之际,是随王子朝及周太史一道进入楚地,并在苦县隐居。...
《离骚》中佩饰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和周代礼乐文化的威仪之美密切相关,同时还和楚地的佩饰传说密不可分,后者是从生命的层面看待人和佩饰的关联。《离骚》中佩饰所用的香草,多数具有药物功能,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离...
先秦多种文献反复提到昆山之玉,《穆天子传》记载的玉的产地,均在昆仑之丘北部,而以黑水流域居多。书中出现的玉的名称,玗琪指玉之首,即档次最高、成色最好的玉;琅玕指质地坚实、硬度大的玉;璿瑰指质地坚固而又有纹理...
《离骚》抒情主人公三次求女的空间方位分别是西方、北方和东方。求女是象征求贤君,楚地位于南方,没有贤君可求,所以没有出现到南方求女的情节。同时,三次求女反映的是楚地与秦、赵、齐三国的关系及屈原的态度。求女使...
《天问》的"吴获迄古"四句诗,叙述的是吴国初创期的历史,不存在错简和文字讹误。战国时期的南岳衡山,具体方位在桐柏山,山名由山的形状而来。太伯、仲雍由岐山迁移到汉水东部衡山一带,在那里建立根据地,然后...
音译与意译的叠加重合——汉代文史典籍对相关语种所涉名物... CNKI文献
汉代文史典籍对于相关语种所涉名物的处理,采用的是音译与意译叠加重合的方式。所用的汉字一方面具有标示读音的功能,是所涉名物在原来语种的读音;另一方面,这些汉字还有表意功能,所传达的是中土士人对所涉名物的理解...
春秋后期的引诗、赋诗、说诗都一度出现高潮,但到后来,引诗、赋诗活动衰落,而说诗风气继续蔓延。这个阶段的引诗、赋诗,在形式上经历了由繁入简的演变,说诗则是由简入繁。引诗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赋诗出现审美属性强化...
斯的本义指的是以斧劈木,谓析分。孔子所熟悉的先秦经典著作,往往用它的这种本义。《论语》出现的"斯"字,也经常用它的这种本义或引伸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考察辨析。《论语》中有些"斯"字与它...
《离骚》抒情主人公神游叙事出现的崦嵫、咸池、扶桑、若木,都是楚族祖先圣地的标志,均位于西方,是抒情主人公神游过程中短暂驻留、逍遥休憩之地。天津、昆仑、西海,是第四次神游的历经空间,把祖先圣地作为神游的最终...
原始野性的展示、弱化和重现——先秦文学马意象的演变 CNKI文献
先秦文学的马意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山海经》神话中的马,是作为自然力或自然暴力出现,马的原始野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周易》卦爻辞中的马,作为阳刚的象征物加以运用,从抽象意义上保留着马的原始野性,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