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
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种植业的资源条件优于畜牧业,前景十分广阔,开发不仅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而且可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因而,现阶段开发的重点是种植业,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加...
采用人工控制土壤贮水量,在陕西关中气候条件下,研究作物土壤水分生产能力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生产能力小麦最高为17.59kg/(hm2·mm),谷子11.61kg/(hm2·mm),豌豆10.33...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饲草理论载畜量为1171.9万羊单位,开发潜力为480.9万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已无潜力可挖,且已超载9.17万羊单位,今后饲草开发的重点为改进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利用率,并...
环境因子对太白山高山植被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 CNKI文献
高山植被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被类型,了解其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该类型植被保护、管理以及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太白山高山植被和环境因子野外调查及...
西藏“一江两河”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 CNKI文献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社会经济在整个自治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产业结构发育水平低,具有待开发区的典型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温饱已基本解决,农业经营粗放,属福利型农业,自给...
为了对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该研究结合沼气生态农业模式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选择了17个指标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均权...
经分析论证,西藏粮食的结构性短缺和城镇居民对粮食的需求,靠“一江两河” 农业开发无法解决;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渐压缩青稞面积,以满足该区藏民族的民食习 惯、游牧特点和青稞酒的原料需求为标准,增加小麦的...
不同施氮量及基追比例对玉米冠层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CNKI文献
以加拿大魁北克地区推广的玉米品种Pioneer 38B84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玉米最上一片全展开叶SPAD值、Dualex值、净光合速率(PN)、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生物量、冠层叶绿素密度(SPAD×LAI)、冠层光...
利用抗旱池和盆栽模拟研究了冬小麦产量与肥水关系。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和供水量均可提高产量,但低供水高施肥和高供水低施肥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要获得理想产量必须量水施肥。提出了量水施肥...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2000—2012年的MODIS植被指数资料分析了延安市退耕还林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延安市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增长趋势,由43.4%增加到66.8%,增幅达53.9%。延安...
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施肥与轮作均可提高旱地水分生产效率,降水作用大于施肥和轮作;一年两熟虽可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但产量不稳,只适用于半湿润易旱地区的丰水年,一年一熟和三年四熟稳产性高,适于半干旱和半干旱偏...
论农业区域开发与生态经济关系杨改河,成升奎(西北农业大学陕西杨陵712100)(中科院自然资源综考会北京100101)农业区域开发作为发展我国农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已在我国各地逢勃兴起,且已显示出了...
关键词: Productive / potentialities / Production / potentiality
下载(75)| 被引(5)
“一江两河”地区未来大宗农产品合理市场控制范围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的38个县、市和那曲与阿里地区,到2000年该区合理市场范围对粮食的总需求量为115761.45万kg,在现有基础上需增加52...
采用人工控制土壤贮水量,研究作物产量与土壤贮水量关系的结果表明:对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能力油菜最强,小麦、豌豆次之,谷子最差;获得一定籽粒产量的最低土壤水分临界值约为:小麦160mm,豌豆150mm,谷子和油菜300mm;土壤...
在综合调查渭北旱原东部典型县的农业资源基础上,运用正交多项式、逐步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对旱原耕地资源、生产力、人口发展、粮食供求关系等项目进行了分析,得出在一定生产水平下的人口承载量,并指出提高该区耕地...
论述了半干旱地区耕作制度的特点及其与生态经济建设之关系。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应以基本农田为中心,以农田的防护和养地为起点,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并提出以无机能的投入作为启动农田...
杨改河 史俊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2年04期 期刊
人工生产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及配置模式研究─—以西藏... CNKI文献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对土地生产力贡献相对重要的人工生产要素有化肥、有效灌浆面积、劳动力和农业物质消耗量。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贡献值为0.6655,化肥为0.3898,在现有耕地土壤肥力和灌水量条件下,每...
关键词: 人工生产要素 / 配置模式 / 土地生产力 /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下载(61)| 被引(1)
试验在专门砌成的池内,用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测定了土壤贮水的生产能力及油菜的耗水量,当一生供水170mm左右时,油菜可发育至返青;供水250mm,可发育至盛花;供水300mm以上才可获得一定的籽粒产量,此后油菜产量随供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