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岸滩侵蚀的过程和机理、侵蚀模式-模型、侵蚀管理和保护对策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近10多年来河口海岸侵蚀研究的进展,并以典型事例分析了我国日益严峻的河口海岸侵蚀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开展我国河口海岸侵...
根据大通站1950-1985年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人河口区水、沙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人河口区的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沙通量...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
南水北调工程是长江流域继三峡工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 ,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河口的环境与生态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是众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水北调是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 ,有东、中、西线三种方案 ,它建成后必将对...
本文在以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把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视作一个系统,对它形成的环境背景、时空变化规律、泥沙来源、絮凝作用对悬沙落淤的影响、浮泥的特性与分布、悬沙的富集机制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分析,并指出了需...
我国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河口及河口工程的可行性已愈加普遍。从总体而言,70年代以河口一维潮流模型为主,进入80年代后,除继续应用推广一维潮流模型外,大多已采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并按需要配以泥沙、温度、盐度和污染物...
长江来水来沙具有水量沙量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量与沙量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流量最大月后的沙量比流量最大月前大等特点.口门附近的悬沙浓度和净输沙量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涨落潮、大小潮和洪枯季变化。在空间上,三...
阐述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我国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构想,并以长江河口为例,对其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作简要介绍.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着重分析长江河口的混合类型、环流模式及其对悬沙输移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江口的混合类型随洪枯季、大小潮而变,又因地点而异,北支以C型为主,北港、北槽、南槽以B型为主。北港、北槽和南槽在径流...
根据大通水文站的流量和引水船站的盐度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长江口径流、盐度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长江口径流存在4~8a,2~3a,1.5a,1a,30~60d及20d的及化周期;盐度存在5~10a,2~...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长江口潮流的性质、运动形式、历时、流速、流连,流场分布以及潮流和潮位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并探讨了潮流特性与河槽演变的相互作用,为研究长江口演变规律和整治措施提供了一个方面的动力...
根据珠江三角洲网河区29个验潮站的实测验潮记录,应用傅氏变换与最平滤波器串联的方法来消除月均序列的周期波动对确定水位变化趋势的影响,由低通序列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各站水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周期波动对确定...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愈益显著。本文对围海造地、排污工程、取水工程、航道增深工程、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等几项规模较大的已建和拟建工程及其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做了初步论述,建议继续...
前言长江、源远流长,水量丰沛,年平均有9240亿立米的江水倾泻入海。长江河口,潮涨潮落,潮量可观,在上游径流接近年平均流量、口外潮汐接近年平均潮差的情况下,通过北支庙港断面和南北港断面的进潮总量达32.5亿立米,在...
根据长江口1958—1987年的地形、水文测量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河口涨潮槽的形态特征、水文泥沙特性、形成原因与演变规律作较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涨潮槽呈上口窄下口宽的喇叭形,延伸方向受口外潮波传播方向制约...
河口最大浑浊带(TurbidityMaximum,以下简称TM)在全世界不论高纬度地区或低纬度地区,各种气候类型和潮汐条件下的河口均有发现,尤其在部分混合型和垂向均匀混合型河口更为发育。其中包括不同形...
本文通过对黄海沿岸几个主要河口的水文、泥沙和沉积特性的综合研究表明,黄海两岸河口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海洋动力条件有显著差异,使两岸的河口处在不同发育阶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河口类型和对黄海沉积作用的不同贡献。...
近十多年来,随着河口水文要素监测技术的现代化,物理和数学模型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河口水文学的发展。本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国外河口水文研究的动向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河口环流、河口锋、河口最大...
长江引水,使更多的上海市民能饮用长江水,市有关部门根据不断增加的用水要求,拟在长兴岛附近的青草沙建立避咸蓄淡水库,水库的容量取决于用水量和该处连续不能取到含盐度较低的长江水的天数,本文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