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交实验设计对蒙药蓝盆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以不同浓度的乙醇用量、不同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以芦丁为对照品,用比色法测定蓝盆花总黄酮提取量,提取次数具有一定的显著性,从而选出其最佳提取工...
沉香八味散是蒙医临床已应用多年的传统方剂 ,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实验研究表明 ,该药可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作增强小鼠耐缺氧作用。
诃子 ,属蒙医临床和中医临床的常用药 ,比较蒙医和中医的应用 ,有着较大区别。结合现代药理研究 ,蒙医对诃子的应用有丰富的经验 ,对临床或研究诃子有一定启示。蒙医学认为 ,诃子味涩、性平。有祛三弊所引起的诸疾 ,调...
程振芳 张红珺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0年S1期 期刊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其创立以来,就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今天,归经已成为归纳和阐述中药功效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但是,纵观历代本草著作,我们发现,不但没有专著论述...
小时候,我最爱吃鸡,差点吃出"大祸"来。那年我刚满6岁。有一天,妈妈正和大人们在议论"吃鸡容易生病"的话题。我在一旁听着,并
在中药研究与应用领域,我们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 别是近些年来发展更加迅速。然而在现代研究及应用方面, 我们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发扬 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结...
祖国医学认为,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如性、味、归经、质地等等,或偏于寒、或偏于热、或升或降、或苦或咸等等。利用这些特性去祛除病邪,调整机体的阴阴偏颇,以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就是用药...
黄铃口服液 (原名双黄口服液 )主要由大黄、麻黄、杏仁、连翘、马兜铃等中药组成。中医临床使用表明 ,黄铃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清肺、生津化痰功效 ,对外感风热、痰热瘀毒所致的肺炎、气管炎和其它呼吸道感染有明...
君臣佐使理论是阐释方剂组方理论的方论之一,是《方剂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创制新方、开发新药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君臣佐使的源流、君臣佐使的各自涵义、君臣佐使的选择标准、君臣佐使的定性等几个方面,综...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阴阳学说是建构中医辩证逻辑体... CNKI文献
我们用现代辩证逻辑原理研究中医理论,发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阴阳”这种辩证矛盾为逻辑开端,用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思想揭示生命运动中同一思想的内在差异;依存互根把握不同思想的相互联系;消长转化认识对立思想在...
目的:研究辛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及其配伍应用的规律,为其继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总结辛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及其配伍应用的规律。结果和结论:辛味药有:行、散、润、化、通、升六大作用;以其"动...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部分方剂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经方配伍的一些规律,进一步探讨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如方药证配伍与病证间的关系,发现了方剂因某一因素的变化而效用发生改变的活泼变化特点。旨在为...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部分方剂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经方配伍的一些规律,进一步探讨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旨在为方剂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提高经方临床运用时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臣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臣药的组方规律,认为臣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目的:介绍小柴胡汤的发展概况,为其继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对小柴胡汤的基本理论、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结果和结论:小柴胡汤作为一个经典方剂,在基本理论方面还存在某些争论,相...
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中医辩证逻辑体系的概念、判断... CNKI文献
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在阴阳学说作为对立统一思维律的指导和规范下,应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形成的辩证逻辑范畴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凝聚内外矛盾反映对立属性的形式,是用概念来表达和再现研究对象(...
通过总结《伤寒论》运用大枣的40首方剂,探讨分析大枣在方中的配伍意义及其用量,可知仲景将药、量、数运用发挥至极,对于临床遣药组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嘎木朱尔出自《经验方》,功能消肿,愈合疮伤。治热性喉塞、喑哑、口疮、肌肤疮伤及子宫颈糜烂等。忌内服。本方性凉,为咽喉疮肿之常用方[1]。现代研究证明具有消炎止痛、生肌收敛、消肿退热、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
张红珺 程振芳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1年04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