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风云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面向全球沙尘发生、发展和传输的监测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利用风云三号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数据,深入阐述了沙尘遥感的物理原理,完成了多通道沙尘光谱特性分析,提出了综合沙...
面向卫星遥感海量数据,针对其数据量的急速增长,对数据分析、价值挖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引入驱动大数据应用的分布式模式,建立了适应卫星遥感大数据的网格模型,打破了数据的时空割裂和限制,数据可以作为整体进行存储、...
引入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的概念,通过数学模型、实例计算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定量的沙尘暴发生危险程度评价指标,并绘制了中国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区划图。结果表明:①新疆南部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危险度最大(气象危...
综述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沙尘暴监测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提出了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识别和提取沙尘暴信息的新方法 ,利用近红外 1 .6 μm波段特性 ,构建了可比沙尘强度指数。研究表明 :利用卫星探测器 1 1 μm ,1 2 μm波段...
阐述了将GIS/RS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沙尘暴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工作中的方法 ,提出利用不同遥感数据源建立同一化的沙尘暴监测模型的方法 ,将沙尘暴监测由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特征参数计算。引入GIS技...
利用我国发射的“风云一号”(C)极轨气象卫星 (FY 1C)所提供的图像 ,对 1999年 5月 13~ 14日发生在塔里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以及 2 0 0 0年 4月 6~ 7日发生在北京周围地区的两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分析 ,说明FY 1C资...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依托风云卫星工程,对多批次工程建设采取统一设计、滚动开发、分批扩展的方法,建成气象卫星数据存档与服务系统。系统架构于多个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应用可配置的动态加载容器和多机作业负载均衡并发处...
本文分析了2006年3~5月北京的大气质量与沙尘天气的关系,发现在污染指数≥200(中度污染以上)的14天中,有9天与沙尘天气有关,达到64%,说明春季北京的大气质量与沙尘天气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卫星资料和气...
利用1982-1999年的全球AVHRR/NDVI数据,通过年次最大植被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斜率、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上植被指数的变化、绿波和褐波推移变化、典型地带植被时空序列变化分析,从遥感角度反映出近20年中国的植被时空动态变...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天气晴朗、光照充足、气温偏高,而且冷空气活动活跃,造成十分频繁和强烈的大风天气。特别是3-4月,大风引发了10余次不同强度的沙尘天气,严重影响到北京、天津等地的正常社会生活和环境质量,...
研究沙尘暴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 10年来 ,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呈现增长的趋势 ,相关学科都从不同侧面展开对沙尘暴的研究。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沙尘暴的...
蝗灾属于毁灭性的生物灾害 ,它和水灾、旱灾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 ,一旦爆发 ,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社会安定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将遥感与GIS结合 ,对蝗虫生境特征、历史蝗灾记录、蝗害发生时有关数据...
介绍了利用气象卫星多通道信息监测沙尘暴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此技术方法对 2 0 0 0年 3— 4月北方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监测 ,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过程的沙源和可能路径 ,取得了较好结果
前 言2 0 0 0年入春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天气晴朗 ,光照充足 ,气温偏高 ,而且冷空气活动活跃 ,造成十分频繁和强烈的大风天气。特别是 3~ 4月 ,大风引发了 1 0余次不同强度的沙尘天气 ,严重影响到北京、天津等地的正...
该文提出了利用TOVS的MSU-1(微波辐射仪的第一通道、中心频率50.31GHz)、HIRS/2-8(高分辨率红外辐射仪的第八通道、中心波长11.10μm)、HIRS/2-19(中心波长3.70μm...
利用卫星云图 ,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 1998年 4月 14~ 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 ,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 ,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
根据近年来国际上召开的沙尘暴会议的文集以及国内出版的有关书籍文献,对沙尘暴天气研究的概况作一综述,并提出一些笔者们的看法
1998年7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云团特征 CNKI文献
文中以气象卫星云图为主,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南移,长江中下 游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特征,发现:①暴雨是由 两个中-β尺度云团造成的,中-β尺度云团是发生在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