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民国教育,却在部分民国教育亲历者的回忆中与当下民国教育热中的民国"追忆"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孰是孰非,留待历史学家去争论,本文更加关注的是,为何在远离民国60余年后,民国教育成为相当多的各...
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行为的规范与改进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热",却反映出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管理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教学模式不仅沦落为部分学校管理者手中创名声的护身符,而且...
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涉千家万户的大事,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家长,其参与既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然而事实上,学校外部的教育改革政策家长无权置喙,学校内部则由于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拥有的文化资本悬殊...
五四运动引发了中小学教育知识的第二次转型。这种转型既表现在教育知识观从知识本位向儿童本位的转向,也体现为教科书文体由文言向白话文的转变,同时还表现为教育知识取向从实用向人文性方面的转轨。无论哪一种转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国小学教师培训目标、内容、重点等政策规定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迁的核心是培训政策制定者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强调文化知识水平和学历提高的"文化本位"取向,转向关...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
乡土教育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但由于"乡土"一词的模糊性,致使对其确切的内涵长期以来并无一致的看法。大致而言,乡土教育就是指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文化,使他们...
移植与疏离:清末新学堂建立过程中遭遇毁学风潮的分析 CNKI文献
清末新政的推行意味着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移植,然而也引发了毁学暴力风潮。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固然多因经济利益受损而起,但作为舶来品的新学堂疏离于中国本土社会、难以获得中国基层社会民众的认...
国家与学校之间关系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大学组织结构的类型,从而也造就出不同身份的大学教师。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学校组织类型经历了从官场型到剧场型再到单位型的转变,教师的身份也因此经历了从学官到学人...
国家和社会为学校提供了舞台,也力图控制它的表演。国家和社会的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到大学的存在,使学校形成了官场型、剧场型和单位型三种类型的场域,相应地规定了学官、学人和干部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身份。大学因知识...
权利与权力的博弈:1930年代“整顿大学”引发的学术论争 CNKI文献
自晚清设立大学始,我国大学教育发展便缺乏科学的计划性。民国之后,由于诸多原因,大学管理一直处于较为宽松的环境之中,数量激增,但同时却隐藏着繁荣背后的危机和紊乱。国民政府出于"规范化""统一化&q...
知识分子并不是以知识为其判断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为根本特征。并非一切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天然具备知识分子的资格。强调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不...
家长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分析——一种嵌入的视角 CNKI文献
从理论上看,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拥有教育的权威。然而,近年来家长直接或间接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愈加普遍,家长干预甚至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阻力源。从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理论看来...
中国大学教师的称谓经历了师、教员(教习)、人民教师的变迁。这种称谓的变化,并不只是不同时代对于大学教师称呼的简单改变,而且体现了国家对于大学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规定以及教师自身对于职业社会角色认同的改变...
本文依托交通部通达计划重点课题“长大公路隧道通风仿真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在公路隧道通风研究中引入通风网络理论,结合隧道通风实际,研究影响隧道风流各因素如风机、交通流、自然风、火风压等在通风网络理论中的计...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更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通过追溯教师角色形成的社会背景,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教师角色,以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教师在教育过程...
权威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科学主义是长期以来存留在当今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教育理念。权威主义以教育者为绝对权威 ,并对教育内容进行神化 ,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 ;以眼前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虽然能...
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是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学生自治是民主社会公民养成的一种练习。从实现的思想基础来看,学生自治必须以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学生自治不等于将学生与...
利用暑期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我国始于清末。民国初期教师的暑期进修主要由各地教育会等半官方教育社团通过举办暑期讲习会、暑期演讲会等形式开展;1920年大学开始介入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并以设立"暑期学校&...
尽性主义是指每个人的天赋禀性得到圆满发展。孟子的尽性主义思想以性善论作为前提预设和逻辑起点。尽性主义从教育哲学层面可以划分为"率性"本体论和"尽性"功夫论,前者是对人禽之别的反映,后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