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 3种颗粒形貌不同而成分相同的锌粉在碱液中的稳定性 ,并检测用这 3种锌粉制作的LR6型无汞碱锰电池性能。锌粉的析气试验表明针状锌粉在碱液中浸泡 3天后析气量最低 ;以针状锌粉膏制成的电池大电流放电容量可提...
研究了热形成法在钛表面制备掺杂的钛基氧化物半导体的方法。采用恒流阳极极化、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钛基氧化物的导电性、抗钝化性 ,证明这种掺杂钛基氧化物板栅导电性良好、抗氧化性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法对氧化...
探讨了钛用于铅酸电池正极板栅的可能性。从钛在铅酸电池板栅的生产和工作可能造成的环境中电化学稳定性研究入手 ,进而研究了钛的微溶物对铅酸蓄电池正负极工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钛是一种可能用于制造正极板...
研究了碱性锌酸盐体系电镀Zn-Fe合金工艺,确定了含铁量为0.05%~1%的Zn-Fe合金镀层工艺,并研究了Zn-Fe合金镀层的黑色钝化工艺。镀层经钝化处理,耐蚀性大大提高。
研究了Zn-Fe合金镀层(含Fe0.2%~0.7%)的铬酸盐黑色钝化工艺。研制的黑钝促进剂XTH拓宽了钝化工艺范围;在钝化液中添加抗蚀剂XTK,大幅度地提高了膜层的耐蚀性。Zn-Fe合金镀层经本工艺直...
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纯Zn和Zn-Fe合金(含Fe0.2~0.7wt%)镀层的结构,发现Zn-Fe合金镀层的晶粒较纯Zn镀层细小,晶体排布更为致密;利用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研究了纯Zn和Z...
综述了各种Zn-Fe合金电镀工艺的特点及研究应用现状,重点对比研究了各种络合体系的碱性锌酸盐Zn-Fe合金电镀工艺.结果表明,含铁量≤0.8%的Zn-Fe合金镀层,可以直接经铬酸盐钝化处理而大幅度提高...
提出一种锌酸盐体系Zn-Fe合金电镀工艺。可以在10~40℃温度下获得含铁量0.2%~0.7%的镀层。认为控制镀层含铁量在这一范围内有利于铬酸盐钝化和提高镀层耐蚀性能.讨论了各种因素对镀层含铁量的影响...
采用三柱吸附-离子交换法制备去离子水,介绍了三柱去离子水制备机的特点、构造及工艺原理等。
研究碱性锌酸盐体系电镀Zn-Ce合金工艺.对镀液中不同Ce~(3+)含量所获得镀层的耐蚀性作了研究,并以X-射线衍射对Zn-Ce镀层和纯Zn层的结构作了对比分析.
在众多的电化学生产及电化学反应装置中,电极做为一种异相反应催化剂,提供电化学反应场所。电极电位改变可以使电极与溶液界面的电场变化,因而催化活性也随之变化。但电极电位改变,使电化学反应器产生极化,增加了能量...
提出了测量氢镍电池的预充量的一种新方法———四电极体系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调节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预充量的可行方案。
在室温碱溶液中,添加钴或锰可以改善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和反复周期的充放电性。在5mol/L KOH溶液中,与锰共沉积的镍氢氧化物电极具有更高的氧析出过电位。循环伏安法研究的结果表明锰在镍氢氧化物中可能改进电极的寿命...
褚德威 魏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88年04期 期刊
本文探讨了电液快速处理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如电液去除杂质的所用的化学热力学原理,和反应器设计的指导思想,即使电液与空气隔绝,搅拌及加热。说明了以锌粉做为还原物去除杂质时,电解液与空气隔离是必要的,搅拌也是必要...
本文研制了一种用于降低MH/Ni电池充电内压升高的氧还原催化剂,推测了MH/Ni电池大电流充电内压过高的产生机制,并通过控制充电条件和选择合适的隔膜,使MH/Ni电池大电流充电内压低于0.7Mpa。
从热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出发,研究了热电池放电过程中热量的产生、传递、散失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电池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依据热量平衡原理,建立电池的热传导方程,利用"有限元法"动态模拟电池放电...
为了了解人工合成的多孔CoS2材料的电压、负载能力、内阻、比功率、比容量等电化学特性,以小组合LiSi-CoS2体系热电池的形式,在真实的热电池工作温度环境下放电,结合电子扫描分析(SEM)、比表面分析(BET)等手段进行了试...
用电解法制备一种掺杂铋的改性二氧化锰材料(Bi-EMD).通过x射线衍射及光电子能谱分析,Bi-EMD属于γ-MnO_2,Bi以Bi_2O_3形式存在于改性材料中,且材料中Bi含量随电解时Bi ̄(3+...
采用气体雾化法制备了含In、Bi、Pb、Al、Cd的锌合金粉,通过析气法和线性动电位扫描法对其化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锌合金粉在45℃含饱和ZnO和缓蚀剂HX的40%KOH溶液中的气体发生率<0 05ml/5g·3d,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