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当前,我国各类增效改性肥料年产量达到1300万吨(商品量),每年推广面积4亿多亩,年增产粮食110亿公斤,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传统化肥增效改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从技术研究...
本文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新型肥料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提出了未来30年我国肥料发展实行以提高质量替代数量扩张战略,走开发新型肥料之路。新型肥料开发的重点领域包括:新型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多功...
定义了新型肥料的概念与范畴,重申了中国肥料产业质量替代数量发展的战略,探讨了缓释肥、增效尿素、有机-无机复混肥、商品化有机肥、水溶性肥料以及复混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肥料产业未来发展道路——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肥料用... CNKI文献
探讨我国肥料产业的发展战略。提出肥料产业实施"质量替代数量"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发展道路,多方位论述肥料改性增效的措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分析我国腐植酸的资源特点,综合评述了腐植酸在调控肥效以及提...
土壤和肥料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基础,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本文对我国耕地资源特征、利用方式及其演变,农田养分平衡、化肥肥效与土壤肥力演化,肥料技术升级,土壤生物肥...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CNKI文献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
在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种植体系("‖"与"/"分别表示间作和套作)中,研究了小麦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高产田间作冬小麦最大根深200cm左右,160~200cm深层土壤...
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缓释肥料技术体系,推动缓释肥料产业健康... CNKI文献
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中国肥料未来发展的重点,"质量替代数量"是低碳经济时代中国肥料产业的发展之路。缓释肥料是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增值肥料,是肥料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缓释肥料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
本文在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超高产种植体系下,研究了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套作夏玉米于开花期达到最大根深160cm左右,且120~160cm深层根量持续增长至蜡熟末期。(2)根系数量呈...
评述了普通尿素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性增效的意义;分析了尿素改性增效的途径,定义了增值尿素的概念和范畴;对增值尿素的增产效果、增效机制、施用技术等进行了讨论。加强增值尿素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是推动尿素增值技...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
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早春玉米/夏玉米及冬小麦-夏玉米3种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达20.52~21.79t/ha,间套行又可间套蔬...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无公害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分析了推进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技术重点与趋势 ,提出了推动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对策和应把握的政策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是根据植物矿质营养理论,以肥料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工艺技术方法 (物理和(或)化学方法)创制而成。化肥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建立了现代化肥工业丰富的产品体系。从理论上归纳,化肥产品创新主要包...
增值尿素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分布... CNKI文献
本研究利用同位素15N尿素,采用尿素熔融工艺分别制备了普通尿素(U)、海藻酸增值尿素(AU)、腐植酸增值尿素(HAU)和谷氨酸增值尿素(GU)试验产品,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N 0.1 g/kg干土,以0—30cm土层干土重量...
本文对中国粮食的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和分析 ,阐述了粮食超高产研究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的战略意义 ,分析和展望了黄淮海农区粮食超高产研究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分析和展望了黄淮海农区粮食超高...
间套作是我国农业重要的发展道路。要使间套作这项符合国情的农业措施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需注意采取以下发展对策:(1)因地制宜发展;(2)协调好与粮食和主导作物生产的关系;(3)科学增加投入,实现高投入、高产...
化肥有效养分高效化产品创新,是继无效养分有效化产品创新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其增效理论、产业技术和产品体系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未来...
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了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876161,设计小麦大小行播种,小行距 20cm,大行距分别为30、40、70及100cm,形成了50(20+30)、60(20+40)、90(20+70)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