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润土因具有高膨胀性、低渗透性、优良的核素吸附性等性质,被选作深层地质处置库的缓冲和回填材料。为研究围岩孔隙溶液对膨润土强度的影响,将GMZ07膨润土试样在不同浓度的Na2SO4溶液中饱和、固结后进行直剪试验,分析...
介绍了利用气象卫星多通道信息监测沙尘暴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此技术方法对 2 0 0 0年 3— 4月北方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监测 ,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过程的沙源和可能路径 ,取得了较好结果
利用近几年来气象卫星对沙尘天气的监测结果 ,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一些特征 ,得到以下结果 :(1 )影响北京地区沙尘的源地可分为 3类 :第 1类沙尘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 ,第 2类沙尘起源于我国内蒙古地区 ,第 ...
使用GMS—5的6.7μm水汽图、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青藏高原上空的水汽输送过程,总结出中、高层水汽输送的三种环流型特征(脊东型、脊西型和反相型);并初步分析了它...
利用卫星云图 ,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 1998年 4月 14~ 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 ,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 ,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
1998年7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云团特征 CNKI文献
文中以气象卫星云图为主,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南移,长江中下 游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特征,发现:①暴雨是由 两个中-β尺度云团造成的,中-β尺度云团是发生在两个...
提出一种利用NOAA卫星可见光通道估算北方干旱陆地上空沙尘含量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到在短时间内某一固定区域的地面反射率变化较小,因此可以利用沙尘暴发生和晴空2个不同时刻卫星测量到的这一像素区的辐射值来消除地面...
利用我国新近发射的风云 -1C极轨气象卫星 ,对 1999年 5月 13~ 14日发生在塔里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的沙尘暴与浮尘扬沙天气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沙尘暴过程仅发生在盆地南部并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山脉北麓向偏东方向...
利用NOAA及FY-1卫星监测渤海海冰的亮度温度、反照率及其与海水的差异建立了冰、水识别判据,并根据海冰反照率与冰厚的关系,对海冰进行分类.在解决了混合象元内含冰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计算了海冰覆盖度和面...
在研究我国沙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两次沙暴天气的对比分析,给出了沙暴天气的云图特征。
利用我国发射的“风云一号”(C)极轨气象卫星 (FY 1C)所提供的图像 ,对 1999年 5月 13~ 14日发生在塔里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以及 2 0 0 0年 4月 6~ 7日发生在北京周围地区的两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分析 ,说明FY 1C资...
本文用NOAA-10卫星上,由AVHRR获得的卫星云图,分析黄海海雾特征。用GMS卫星云图分析海雾的演变过程。
2002年3月18~21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监测 CNKI文献
简要讨论了利用NOAA卫星、FY 1C卫星和GMS 5及FY 2B卫星监测沙尘暴的原理和方法、沙尘强度指数的建立、沙尘暴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2 0 0 2年3月1 8~2 1日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为...
文章利用GMS-5水汽图像及常规资料,分析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特征,指出水汽羽与强降水的关系,并概括出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概念模型.
统计了1984—1987年6—8月华北地区强对流云团的活动特征,并给出了这类云团的β尺度结构和地面天气模式。
本文分析了2006年3~5月北京的大气质量与沙尘天气的关系,发现在污染指数≥200(中度污染以上)的14天中,有9天与沙尘天气有关,达到64%,说明春季北京的大气质量与沙尘天气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卫星资料和气...
利用NOAA卫星提供的水汽图(6.7μm),配合GMS云图、多普勒雷达照片,分析了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的位置、演变及其结构,最后给出了有关方法的预报框图。
1996年8月8日凌晨,福建省西部出现了局地特大暴雨,灾情严重。本文分析了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以及产生暴雨的中尺度云团的水汽图像特征。发现暴雨云团发生在水汽图(67μm)上的干、湿区边界的湿区一侧。...
2004年5月13-22日广东省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华南前汛期天气过程。它是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相联系的。分析发现,这次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过程大致上可分为“起潮”过程、“浪花”过程和“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