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文物一千零一次看不完,故宫的故事一千零一夜讲不完。故宫是每个人都应当认真阅读的一本传统文化教科书。2020年12月8日是北京故宫和明北京城建成六百周年,今年2月2日是明北京皇宫和北京城正式启用六百周年。北...
本文对全清296年历史分作文化演变、文化自信和文化纠结三个板块进行论述。其一,就清朝兴盛衰亡的文化演变做出简要分析和简明阐述;其二,从文化史视野肯定清朝在版图、民族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功绩——阐析盛清时对1400万...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冯尔康先生的10卷精装本《冯尔康文集》,前不久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尔康先生治史,学术专精于清史的研究,视野广阔于多领域开拓,尤着力于清史、社会史、宗族史和史料学等领域之研...
中国东北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类型之一。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相对举,东北的森林文化因东北地区森林莽莽、树海无际的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在地域、语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北京的满族 ,在 2 0世纪 ,风雨沧桑 ,已历百年。回顾历史 ,略加评述 ,于满族自身发展 ,于增进民族团始 ,鉴往知来 ,很有意义。北京满族是全国满族的一个部分 ,又是清代满洲的主体部分。满族在清代同全国各族一道 ,对北...
作为中国的首都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辽、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间 ,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鲜明。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的交融 :即农耕文化和牧猎文化的撞击与融会、京师文化和地区文化的辐辏与辐射、中华文化与外...
清康熙皇帝玄烨是木兰围场的经始者。“木兰”是满语Muran的音译,意译为“哨鹿”;“围场”的满语是Hoihan,意译为设围狩猎之地。兹据史料,对木兰围场的设置因素、围猎规程及其社会功能,略作考述。
唐英作为中国千年一瓷人,其旗分和身份,《清史稿·唐英传》等载为"汉军旗人"。百余年来,均踵此说。本文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实录》等文献和碑刻、档案等资料,加以考据,做出辨正...
大凌河之战 ,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 ,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本文叙述战役过程并分析双方得失 ,阐明此役的影响 :后金变革军制 ,开始组建八旗汉军 ,调整对明兵略 ,深入中原 ...
实验研究了含开口补强三分之一弧长复合材料柱面壳结构的压缩行为.测试的开口补强件在开口处最终发生屈曲破坏,其最终屈曲载荷为65.922 kN.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屈曲行为,将屈曲破坏形式及载...
牧猎型的满洲文化与农耕型的汉族京师文化,有冲撞,有吸纳,也有融合。基于对汉文化的仰慕,入关后的满族对北京的明代宫殿加以保护和利用。在清代北京及京畿地区的建设中,满族的建筑文化对北京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
北京紫禁城即故宫建成六百年了,这有根据吗?有。《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初四日记载:"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⑴"以北京皇宫坛庙告成,永乐皇帝在奉天殿...
满文的创制是我国满族发展史上、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金代,女真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但随着金王朝的衰落。至明末,女真人已经完全丢弃了女真文字。努尔哈赤兴起之后,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随着军事形势...
关键词: 满文 /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 女真文 / 努尔哈赤
下载(470)| 被引(11)
清太宗皇太极因患中风而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结果皇位却由第三者6岁的福临继承。清史界普遍认为:拥立福临继位之议,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作者对多尔衮拥立福临说的史料依据《沈阳状启...
内容简介:《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是阎崇年先生和星云大师的对话辑集。全书分苦旅、说史、事理、放下、悟道、艺文、读书、身心、和合九部分,约十五万字。在此书中,两位大家联系自身经历,畅谈了人生...
关键词: 星云大师 /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 / 佛光山 / 增订版
下载(32)| 被引(0)
明万历初,慈圣宣文皇太后懿议兴建梵宇浮图,遂卜址北京阜成门外八里,得太监谷大用故地营之。工竣后,赐名慈寿寺及永安寿塔或永安万寿塔。今寺已毁,而塔独存。兹从慈圣太后与永安寿塔的关联之中,考索此塔之正名、原委、...
萨满教是国际性的原始多神教。满洲族信奉萨满教。清代宫廷与萨满文化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清代宫廷与萨满文化之关系网络中探讨满洲萨满教的历史演变、祭祀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本文主要依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六十年(1721年)的满文奏折及雍正朝相关满文档案,参酌汉文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踏查与民间采访,基本廓清了北京昌平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的原貌、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纠正了《清...
明与后金宁远争局,已经发表论文多篇。但是,论者只论宁远之役而未论觉华之役,只论明朝宁远大捷而未论其觉华兵殁,只论后金宁远兵败而未论其觉华大胜。这既未能全面地阐述此次争局的特质与全貌,又未能客观地阐析此次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