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高统治者崇尚文治,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知识分子的队伍空前壮大。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都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他们怀着"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识,在施政中具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对改...
试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唐宋两朝国情比较所见 CNKI文献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时以唐宋并称,但言及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时,除在文化上有所肯定以外,总是将它说得那么不堪,与唐朝相比,简直不可望其项背。事实上,宋朝除国土面积不及唐朝以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
科举制度虽然开始于唐朝,但正式形成是在宋朝,所以宋朝科举对后世的选举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省试(类同于明清时期的会试)是科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自唐代至北宋,礼部贡院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省试带来了许多不...
对于南宋的社会政治生态,以往学术界的评价大都很低,主要认为:一是权相政治,帝王并无多少权力;二是腐败无能,只顾享受、不图进取;三是赋税繁多,农民负担沉重。不过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南宋虽然出现了四次权相专权的局面...
宋孝宗继位以后,一改太上皇帝赵构的内外政策,对外不惜对金用兵,以收复中原失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夙愿始终没有取得成功。对内实行"独断",以防止大臣擅权。为此采取了"异论相搅"、不让三省...
王十朋本是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他应科举考试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考取进士第一人(俗称状元)。此后,仅以14年时间,就升任至正三品大臣。从王十朋的经历中,可以知道:经过改革以后的宋代科举制度,...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
王曾瑜从教育、宋学、科技、史学、词、散文和诗等七个方面对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朱瑞熙从自身两次编撰“宋条”的体会出发,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认识;邓小南从中...
在两宋士大夫中,司马光的民族观最具积极意义,他汲取了自先秦儒家到同时代欧阳修等人民族观中的有益成份,加以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提出了民族平等观,将“四夷一家”的思想发展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人性、人格上的平等...
在历史人物评价中,明君与昏君、忠臣与奸臣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在往昔的评价中,因受当时社会单一思想的制约,人们往往忽视了历史人物的多重心理,且不以多维视角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君主、...
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古类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它起源于曹魏时期,入唐以后,类书编修逐渐增多,至宋代遂大盛,甚至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宋代类书所以很多,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宋代帝王重视文治...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 CNKI文献
有关秦桧是从金国自行逃归 ,抑或金人有意纵归的问题 ,由于各种史料记载不同 ,一直没有定论。近有学者认定秦桧就是金人纵归的“奸细”。然而 ,通过对现存史料的客观分析 ,具体考察当时的宋金局势和朝野舆论 ,言秦桧逃...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讳名,二...
本文认为,宋学和理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宋学产生的原因。接着,将宋学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分别对其产生、发展和衰落作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对宋学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异同和对后世影响,有重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取士途径 ,经历了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又以科举制度实行的时间最长 ,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也最不一致。所以自清朝光...
本文否定了学术界关于宋代人口研究的“漏口说”、“析户说”、“户数虚增说”、“男口说”四种观点,提出了“丁口说”观点。作者指出,宋代户口统计对象是丁口而不是男口,更不是男女总人口。为减少免役钱和助役钱的...
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以后,宋、金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得以停息,为南宋赢得了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军事力量的难得时机.但是,由于宋高宗的腐败和怯懦,投降金人,重用秦桧,从而造成秦桧势力的坐大.本文...
何忠礼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03期 期刊
关键词: 绍兴和议
下载(1138)| 被引(30)
在论及宋代官吏的俸禄时,以往史学界多存有一种误解,认为当时官员的俸禄都很高,并且经常以清代学者赵翼的“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这样一段近于夸张性的话作为佐证。...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两宋文化璀灿夺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从文化的普及,学校的发达,乃至学术空气的浓厚等方面看,皆远非前代所能比拟。对于这一现象,已引起研究中国文化史学者的极大兴趣。宋朝是一个积贫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