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与克己,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基于仁爱的道德行为主要以关怀、行善为取向,相对于此,克己首先表现为自我限定,在涉及重大或剧烈的利害冲突的背景下,它意味着舍己或自我牺牲。作为道德行为的两重形态,仁爱与...
作为人的广义活动,"事"不仅展开于人存在的整个过程,而且内在于人存在的各个方面。人通过"事"创造新的天地,并由此重塑存在。"事"既与行动相联系,又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并关乎情意的参与...
"新儒学"(Neo-Confucianism)、道学、理学构成了理学的不同之名。以"新儒学"指称理学,体现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用"道学"概括理学,表明了理学以"性与天道"为...
所谓伦理共识,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对于某些价值原则、道德规范的肯定、认同和接受。这一视域中的共识既涉及对相关原则正面意义的承认,也意味着以此作为引导实际行动的一般准则。伦理共识以人的存在...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发端性事件,如何估量和处置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及其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是五四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2019年5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儒...
历史生成于人所作之"事"。离开了"事"的多样展开,历史将流于抽象和空洞,脱离了具体的"事",历史主体也将虚幻化。正是在参与多样之"事"或从事多样的活动的过程中,人成为历史的...
形上之域关乎存在和生成及其相互关系。与现实世界不同,本然世界的存在、生成过程既没有人的参与,也非基于人所作之"事",然而,其意义的显现,却离不开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由本然世界转向现实世...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也发生了多重变化。一方面,从经济活动到日常往来,主体之间的彼此诚信构成其重要前提;另一方面,现实中诚信缺失、互信阙如等现象又时有所见。从理论的层面看,这里所涉及的,乃是信任的...
儒学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作为儒学的思想内核,"仁"和"礼"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并使儒学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学派。在儒学之中,"仁"与"礼"的统...
作为扬弃了本然形态的存在,现实世界形成于"事"。"事"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从抽象的形上视域看,与"事"无涉的"物"似乎具有本体论的优先性,然而,以现实世界为...
世界哲学视域中的智慧说——冯契与走向当代的中国哲学 CNKI文献
以近代"古今中西之争"为思想背景,冯契的智慧说既在一定意义上参与了"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也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形态融入世界哲学之中。通过基于现实基础的智慧追寻,冯契对当代哲学中智慧遗...
《齐物论》以"齐"为主题,从逻辑上说,其中包含"齐物"论与齐"物论"二重涵义。"齐物"论指向世界万物,后者虽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但从"齐物"论的角度看,则最终可以分...
作为一种社会系统,政治涉及多重方面,其内容包括:根据一定的政治观念(价值原则、政治理想,等等),建构相应的政治体制,通过这种体制的运行,使社会形成有序的形态,由此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并进而引向好的生活和自...
以人观之、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 CNKI文献
在中国文化中,事实的认知与价值的评价彼此交错,从道、礼和语言的层面观察,认知都展现出以人观之的向度,其过程不仅限定于狭义的对事实的把握,也同时指向价值的评价。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这种认知取向既表现为以道观之...
无论是从群体来看,还是就个体而言,人类生活都包含着多重方面,伦理生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传统儒学已把人所特有的伦理生活看作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根本性特征。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伦理生活本质上具有...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历史地看,"体"和"用"的概念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从魏晋时期开始,"体"和"用"作为一对范畴进一步被自觉运用。魏晋玄学家们对"体用...
实践活动、交往行动与实践过程的合理性——兼议哈贝马斯的... CNKI文献
从宏观的层面看,人的实践活动展开为不同的形态。以多样的领域为背景,实践活动本身呈现不同的特点。与本然的存在相异,实践活动既关乎对象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于此,以对象的变革为内容的活动与...
注重观点的分析、批判,是荀子思想的特点之一。在《解蔽》、《非十二子》、《天论》等篇中,荀子对其同时代的或较早时期的诸子思想,从不同方面作了反省、批评,并由此展现了自身的思想趋向及哲学立场。这里以《非十二子...
实践智慧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实践过程,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关于世界与人自身的知识经验,二者同时又渗入人的现实能力。以成己与成物为指向,实践智慧融合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体现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