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共引注9家24处,含汉魏古注和宋儒之注。朱熹秉持公正的经学观、正视汉魏经学功绩并予以合理评述;其善集注家之长,引郑玄、王肃注多聚焦章句训诂和简明解语。引程子注最多,但未标明是程颢或程颐,有和会二程...
《孟子》中的"四心"概念因关乎其人性论而备受关注。后世学者在注疏时往往攀涉心性论、本体论等哲学范畴,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遮隐了"四心"之义。经梳理考辨,"恻隐之心"是一种内心非常伤...
朱熹以"天理"为形上架构,构筑"太极、理、气、阴阳"宇宙系统、深化完善"理本体论"思想,视其为万物生化的本根和伦理价值的本源,使之获得诠释本体的地位。在诠释方法上,贯彻理一分殊的&...
前言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传统历史悠久,不同时期嬗变分殊。先秦之时诸子应社会变革要求,百家争鸣,不仅铸就了灿烂的先秦子学文化,更是孕育了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胚芽。汉代时经典诠释理论探索走向自觉,家法师法和今古文之...
魏晋时期,玄学本体论经历了多重转变。王弼主"以无为本",视"无"为本体意义上的逻辑设定;阮籍、嵇康承续汉代元气论传统,前者坚持"气本体论"观点,后者主张"气本源论"思想,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