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
自然灾害与农村经济社会变动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 CNKI文献
1928~1930年陕、甘大旱,农村社会经济变动较大。连续干旱导致当地的农业歉收或绝收,灾民大量逃亡,被迫出卖各种生产资料,使得劳动力不足和生产资料严重缺乏;大量耕地被抛荒,导致农村经济恢复十分缓慢。大旱灾之后地价...
从民国建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苛捐杂税和自然灾害,陕甘地区政治与自然生态日益恶化,农民的生活艰难到了难以忍受的边缘,农民或形成民团与官府对抗,或放弃家园落草为寇。在这期间,刘志丹等共产党人灵活运用统一战...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等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文章从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过山车"理论(EKC假说)等理论视角,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可能性...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发,死亡人数和惨烈程度在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了该地区较为复杂的气候和地质、地理环境外,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则是农民的耕地不足与普遍贫困、频繁的战争、政治腐败以及鸦片的...
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多样性。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灾情严重,发生面积广泛;灾种上表现为多灾并发;在所有灾种中,旱灾发生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严重的灾荒成为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推动因素之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把水利开发放在首要地位。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植树...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探析——以1930年... CNKI文献
20世纪30年代,陕西爆发霍乱疫情。面对此严重突发事件,陕西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应急机制,同时还尝试建立有效疾病防控机制,并强对百姓传染病防治和日常生活卫生的宣传等,力图建立防治突发事件的长期机制。从...
民国时期,面对西北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在采取急赈的同时,积极实行工赈,其中道路整修方面成效最为明显。传统民间义赈在新型社会阶层的参与下,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华洋义赈会以修建水利设施和现代交通为主要内...
民国时期,为了适应救灾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职的救灾机构,救灾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中央和地方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救灾法规,做到救灾有法可依,赈灾规范有序,特别对救灾人员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力图从人员素...
汉中地区在建国之初的十年中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水、旱及其他自然灾害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当地政府和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发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救灾措施 ,并为其后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积累了经验 ,救灾工作日益科学...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繁发生,人口大量死亡和逃亡,导致数量锐减;大量无衣无食的灾民被迫以代食品作为食物源,长期缺乏粮食,不能摄取正常的营养,导致营养不良和急慢性病流行,大大降低了人口质量;由于饥荒导致的人相...
介绍了大秦岭地区的地理概况及水资源状况,并分析了陕西秦岭地区资源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措施和政策;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大秦岭保护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军阀混战封建剥削等原因,西北地区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鸦片种植面积扩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烟税繁重,沉重的赋税、杂捐等则共同加重了社会脆弱性,进一步...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其他政策失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的政策:进行代食品的宣传推广...
"大秦岭"的内涵包括地理范围广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要进行大秦岭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带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精品旅游路线;其次,加强加强与湖北、河南...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繁而严重,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特殊的战争环境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战乱频繁,兵差兵役负担繁重,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被征兵、拉夫,军事摊派有增无减,大大削弱了各地在人力物力上对农业的投入,使...
为进一步深化对抗战时期历史的研究,特别是交流大后方建设的学术成果,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及中国现代史学会主办的"抗日战争与大后方建设"学术讨论会于2014年11月7-11日在西安...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