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方家山第三号墩清理的13座汉墓,为竖穴土坑墓或木椁墓。墓葬为东西向,个别有墓道或耳室,均单棺葬,有四组墓葬为并穴合葬或紧邻的异穴合葬墓。共出土各类器物180件(组),以陶、瓷器为主,还有铜器...
三国西晋时期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及相关问题——以上虞尼姑... CNKI文献
三国西晋的越窑青瓷,品质、器类、装饰皆臻于顶峰。同时,生产工艺也达到极高的水准。文章以尼姑婆山窑址为例,从龙窑与窑具、装饰、成型、修坯、上釉、烧成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认为装饰、模制成型工...
新出土的《史嵩之圹志》、《赵氏圹志》提供了史嵩之与其继室赵氏的生卒、世系等资料,也完整记录了史嵩之的历官。本文结合其它出土文献,对史嵩之的仕宦及其家族世系、婚姻关系进行研究,补充既有史料所缺。通过研究现...
秘色瓷本是晚唐时期越窑贡瓷的名称,其性质是贡瓷。秘色瓷之得名与釉色相关。作为贡瓷,秘色瓷由"贡窑"所出,在今天的研究中,也可物化体现为越瓷精品。根据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材料讨论秘色瓷问题,必须纳入贡赋...
南宋吕祖谦家族墓地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明招山,南渡以来,自吕好问以下凡五代家族成员(包括吕祖谦、吕祖俭等人在内),悉数聚葬于此。近年来,明招山出土了吕氏家族墓志共十七通,均为新见史料,对研究东莱吕氏家族与明招山吕...
北宋官窑客观存在,地点在汴京。其性质属政和三年礼制局成立后,由礼制局制造所所辖的烧造陶瓷祭器(包括日用器)的机构,其产品为政和年间“新成礼器”的一部分。
从南宋徐谓礼墓到吕祖谦家族墓地——读徐谓礼墓札记 CNKI文献
本文对武义南宋徐谓礼墓地的"风水"环境、地表墓园、墓室、随葬品、合葬形式等作了阐述,再结合武义明招山吕祖谦家族墓地讨论了江南地区的族葬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徐谓礼墓以及南宋时期江南的墓葬制度。
南宋的志墓碑刻,指随葬圹志(墓志、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刻、墓上小碑。三者的传统、功能有别,在社会各阶层中的流行程度亦有差异。南宋时期,采用圹志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墓志铭与神道碑合流,墓志铭普遍被作为神道碑刻...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艺术馆藏的《西湖清趣图》,自2013年7月以来引起文史界广泛关注,并引发持续争论。本文从西湖印象、城门形制、桥梁道路、湖堤水闸、防火备警、引水工程、酒楼广告、舆服风尚、王府仪制乃至园林景观等...
作者从田野考古、名物考据的角度,根据画作的整体印象、文字题记以及画作中描绘的排叉柱城门、岳坟、雷峰塔、赵公堤、断桥等形象,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西湖清趣图》描绘的是南宋末年或可稍晚至元初的西湖,且...
浙江云和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明代银矿遗址,黄家畲银场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明政府曾在此设立银官局,现黄家畲村附近尚有诸多银坑洞。
浙南处州府是明代银矿的重要开采地,至今尚存有不少银冶遗迹。本文调查了景宁渤海村银王的史迹,并在野外发现了10余处银坑洞及冶炼遗址"太监基"。
2004年,龙游县湖镇寺底袁村南宋墓葬出土了一组文房用品实物。结合文献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南宋时期文人书斋案头的文房清供。
“秘色瓷”本是晚唐时期形成的越窑贡瓷的名称(美称),“秘色瓷”之得名,与越瓷的釉色有关。必须将秘色瓷的问题纳入贡赋、库藏等制度范畴内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作神秘化的推衍。
湖州市博物馆藏有一方刊有“酆都山真形图”的南宋墓志,长、宽约37.4厘米,厚7.6厘米,太湖石质(图一)。其文曰:考姓陈氏,讳□之,字君玉。世居吴兴乌程旧馆。父良厚,武经大夫,妣宜人钱氏。娶张氏,赠孺人,俱葬乌程妙喜西...
长安镇,是江南运河的交通枢纽。从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的记载可知,北宋中后期,从上河往下河的航运,采取"过长安闸"的形式,自下河往上河的航运,则以"翻越长安坝"的形式。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分...
二○一一年三月,我在武义县博物馆做一个小型讲座。期间,董三军馆长、薛骁百、邵路程副馆长,给我看了几卷文书的照片。照片效果并不很好,但是内容清楚。这是件南宋文书,包括徐谓礼"录白敕黄"的全部及"...
关键词: 武义县博物馆
下载(95)| 被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