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其内核是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在审判阶段通过庭审方式解决。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中,逮捕"绑架"审判,审理方式以审查案卷笔录为主,庭前会议...
三重悖离: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值班律师制度的困境 CNKI文献
值班律师制度的设立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的内在要求,对于保障认罪认罚从宽的自愿性、认罪认罚具结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制度在法律和实践层面存在诸多问题。法律将值班律师定位为法律帮助者与权利...
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后,我国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转隶至监察委员会。为确保职务犯罪调查工作在法治框架内开展,监察委员会与刑事诉讼法需要进行有效的衔接。依据调查案件性质的不同,监察委员会"调查权"可...
审查逮捕权是一种裁决性权力,具有中立性。我国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权的正当性基础是其与侦查权、公诉权的分离。然而,我国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侦查、引导侦查甚至补充侦查,内部考核制度等因素又"倒...
证明标准的定位关乎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办理的质量。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不因程序分流而处于附属地位,更不意味着可以游离于庭审实质化的要求之外。相反,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
认罪认罚从宽程序并没有悖离以审判为中心,只不过相对于其他案件,检察机关的主导责任更加凸显。在诉审关系中,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检察机关的指控罪名和量刑建议对于法院具有拘束力。在诉辩关系中,检察机关应当尊重...
刑事诉讼中的印证可以作三个层次解读:一是作为经验法则层面的印证方法;二是作为立法层面的印证规则;三是作为证明模式层面的印证模式。作为经验法则的印证是保障证据证明力的有效手段,与冤错案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
完善审判制度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环节。调研显示,近期一系列改革对于增强庭审实质化、发挥审判对审前的指引与规范作用有所裨益,但"审判中心"的完整画卷远未绘成。实践中,分阶段诉讼模式...
相关解释性文件在刑事诉讼法适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学界不仅对刑事诉讼法解释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问题基本没有研究,甚至对刑事诉讼法解释存在的必要性和功能也没有统...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 解释学 / 刑事诉讼法解释的原则 / 刑事诉讼法解释方法
下载(1408)| 被引(39)
刑事冤错案件的制度防范与纠正——基于聂树斌案的思考 CNKI文献
聂树斌案再次引发各界对于刑事冤错案件的警醒与反思。鉴于冤错案件成因的复杂性,应当秉持立体化思路,从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以及法律适用等"多重面向"完善冤错案件的防范与纠正机制。在保障审判权...
《监察法》规定了职务犯罪案件调查阶段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但在价值取向、适用条件和具体适用程序等方面与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职务犯罪案件调查阶段认罪认罚制度呈现出更为浓厚的职权色...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范围呈扩展趋势,重罪案件所占比例逐步提升。然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程序设计具有同质化的特征,未能有效识别重罪案件适用的特殊性。重罪与轻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价值取向应有所区别,前...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检委会定位为检察机关业务决策机构,这种职能定位在实践中面临着议案职能和议事职能履行错位、议案职能的行政化对诉讼规则的抵牾、决策程序一元化与职能二元化的冲突等现实困境。关于检委会职能定位...
解释具有依附性。解释不是法律,更不能超越法律。但是,我国与刑事诉讼法相关的一些解释性文件不仅在形式上具备法典的特征,而且其中部分条款在内容上直接与法律冲突,或者创设新的诉讼制度,或者违背立法意图。这种&quo...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立法式”解释 / 形式 / 程序
下载(1004)| 被引(23)
刑事审判制度是衡量刑事法治文明的内核性要素。新中国成立后,审判制度经历了初创与挫折阶段(1949年—1978年)。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审判制度法制化的开端,同时也奠定了强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基调;此后,以两次刑事...
庭前会议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以“审判中心”为视角 CNKI文献
一、引言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时增设"庭前会议"制度[1],立法初衷是"在控辩双方的同时参与下,法官就案件程序问题集中听取意见的制度,有利于明确庭审重点、提高庭审效率、保证庭审质量。"...
《监察法》要求监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应与司法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应当与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相一致。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监察制度需要从证...
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内核在于通过庭审认定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定罪量刑,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全部认知以及裁判心证应当且只能来源于庭审过程。围绕审判程序运行,现行立法中存在诸多可能引发法官预断的制度漏洞,导致庭审调...
汪海燕 于增尊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6年01期 期刊
就法律层面分析,法律对"律师伪证罪"客观方面描述不清是辩护律师被滥诉的重要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现行法律体系没有设置合理的程序防止此罪名被曲解、滥用。因此,法律除了要对罪状做精准描述之外,还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