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西安郭新庄唐韩休夫妇墓北壁壁画山水图的图式、笔法和意义,并对"卧游"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根据与敦煌壁画和日本正仓院绘画等相关材料的比对,可以判定韩休墓山水图采用了盛唐流行的一种山水画...
"半启门"(以往习称"妇人启门")是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刻中常见的一个画面,从汉代开始出现,唐辽宋金元时期再度盛行。本文讨论了这种图像的形式特征,以及这种形式与古代墓葬意义之间的关联。
唐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发掘。韩休曾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等职,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其夫人柳氏,出身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卒,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1])。该墓甬道和墓室内...
关键词: 绘制过程
下载(737)| 被引(2)
本文以郭巨等画像为例,讨论北朝石葬具孝子图的表现方式,分析这些图像各个层面的意义。结合对于丧葬礼仪环境的复原,作者认为这些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回应、调和、平衡了死者与死者后人两方面的利益诉求,从而将孝道题材与...
对于中国古代墓葬的科学发掘,是20世纪初田野考古学兴起以后才开始的学术活动。古代墓葬材料进入美术史写作,实际上是新的学术理念与古老材料的交汇;在技术层面上,则是美术史学与考古学两个学科的交汇。本文简略梳理了...
器物的历史不只是风格变化的历史。艺术史所讨论的对象除了通常意义上完整的艺术作品,还应包括对器物的文字性描述以及在说唱、写作、表演之间不断转换的文本。细读清人唐英《龙缸记》与元代以来不断发展的《乌盆记》...
2004年清理的西安北郊炕底寨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康业墓内发现一具石榻[1]。据墓志可知,墓主康业为康居国王后裔,曾任魏大天主等职。同样形制的石榻此前出土过多例,在埋藏地点和年代上与之最接近的是炕底寨北周大象元...
关于墓葬壁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园汉墓为中心 CNKI文献
本文以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壁画墓河南永城柿园西汉梁王墓为中心,着眼于丧葬习俗本身的连续性,分析该墓壁画与早期葬具装饰的传承关系。进而从题材、观者等角度入手,讨论墓葬壁画出现的动因及其功能。认为壁画与墓葬建...
根据通行的“技术演进三期说”,青铜的功能在于推进生产。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青铜多用于制造祭祀的礼器和战争的武器,而很少用于制造农具。这些器具通过占有最高超的技术和珍贵的材料,体现出权力的力量。反过来,祭祀和...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主办的国博讲堂,为了推动公众考古,推出"考古学人"系列讲座,邀请考古学家分享自己的考古经历,分享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本文根据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郑岩先生在国博讲堂讲座的...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宣统二年(1910),日本学者足立喜六(1871—1949)受聘于陕西高等学堂任教,其间他利用闲暇踏查西安地区大量古代遗址,写成《长安史迹研究》一书[1]。在叙及阿房宫时,足立描述了遗址的位置、规模和...
我曾在2008年发表过一篇短文,尝试性地讨论了西安北郊上林苑住宅小区基建工地发现的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康居国王后裔康业墓石棺床围屏中的一组画像。本文是上一篇文章的延续,同时也试图讨论另外一些问题。考古发现往...
清代名僧六舟以拓片形式制作的锦灰堆《百岁图》是一件十分独特的作品。在作品完成之后大约20年间,六舟及其朋辈题写了12条题跋。按照书写的先后次序细读这些题跋,可以了解时人对于锦灰堆这种艺术形式的看法,得以窥见...
在对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藏西汉金错铜管实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从马车伞盖杠中部管箍的形式和视觉特征入手,探讨这一时期图像和观看的关系。对于铜管图像从三组不同层次的概念来解读,第一个层次包括尺度、器形、材质和...
学术史中总有一些细节耐人寻味,在20世纪,"美术考古学"一词的出现就是一个例子。在对这个术语进行创造、迻译、传布、阐释和使用的过程中,学科间的隔膜与交流,意义的误读与变通,视野的封闭与拓展,都曾或多或...
2014年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新庄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已有简要报道。~([1])该墓甬道及墓室内的壁画保存较为完好,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我初步讨论过墓室北壁壁画中的山水屏风,以及东壁乐舞图的绘制和修改过程,~([2])本文...
郑岩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2017年00期 期刊
本文以两汉和北朝墓葬中可能与葬礼有关的图像资料为中心,探讨"图像中的葬礼"和"葬礼中的图像",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仪式与图像的关系,思考墓葬本身的宗教意义,观察艺术表现形式自身的价值。
山西省太原市虞弘石椁和陕西省西安市安伽石棺床是近年来两项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新资料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北朝至隋代入华中亚和西亚人艺术的极大兴趣。据墓志可知,虞弘和安伽都与粟特萨宝有关,这是一个由中央任命的在...
比起张光直来说,巫先生所代表的一代学者更为幸运,他也不失时机地做出了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特有的贡献。这种贡献不在于以新材料来补充和完善旧有的框架,而在于努力建立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一句话:这个时代需要这样...
郑岩 文汇报 2019-03-01 报纸
关键词: 张光直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 美术史家
下载(368)| 被引(1)
古汉语中的"大限"意指死亡这一自然现 象,即肉体与思想的终结。然而正如汉语中许多 词汇,"限"(boundary)的概念有多重含义:一方 面,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结束"、"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