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宇宙巨链"隐喻(Lakoff&Turner 1989)和隐喻突显原则(Kvecses 2002)作为理论框架,对英汉动物隐喻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试图揭示动物隐喻的本质。本文重点探讨了两种语言中36个有代表性的动物隐...
本文以汉语中含"眼、目"的复合词、成语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视角探讨其中的转喻和隐喻本质。研究发现,这些复合词、成语包含概念转喻"感觉器官指代感觉",和概念隐喻"看见就是触及&quo...
当今词汇语用学研究的不足在于只考虑了词汇原子概念,不能解释词汇概念的外延出现完全变化和短语层面的缺省成分现象。为此,本文探讨复杂概念的临时概念构建和短语层面的缺省成分的语用充实。
王茂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期刊
Ritchie支持概念隐喻理论,反对Vervaeke&Kenney提出的批评。虽然Ritchie修正了概念隐喻理论,但他始终坚持抽象思维主要依赖体验经验的隐喻投射的观点。Ritchie的观点存在着简化论的危险,极为错误地表达了抽象思维...
王茂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02期 期刊
影射是一种语用含义,具有煽动性。通过解析《奥赛罗》中伊阿古对奥赛罗的话语,本文论证了影射策略的运用必须要以听话人对命题的态度为基础,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影射作为一种会话策略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
对情感语法形式的选择与文化、社会和个人三者对情感本质的态度相关。表现在句法风格上,当身体出现变化,或体验者主动产生言语或面部交际行为时,一种情况就是体验者成为注意中心。另一种情况是,当情感、身体部位或身体...
本文借用关联理论并结合认知语境对人们交际话语中的无意歧义与有意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以说明认知语境在无意歧义与有意歧义的生成中的作用,并用关联论解释这两类歧义的生成。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以关联性为取向,且关联性以关联条件为基础。信息获得和理解的过程从根本上是一次收支过程,即用最小的心理加工成本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当今,作为人类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交际同样以关联性...
王茂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01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