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宇宙巨链"隐喻(Lakoff&Turner 1989)和隐喻突显原则(Kvecses 2002)作为理论框架,对英汉动物隐喻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试图揭示动物隐喻的本质。本文重点探讨了两种语言中36个有代表性的动物隐...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主要概念隐喻"心为形之主"。该隐喻的主要概念映射体现为"心(脏)的心智能力"和"统治者的政权"之间的对应关系。汉语"心"传统上...
本文试图探讨幽默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之间的互补性。一方面,采用认知语言学途径对幽默文本的具体解读以及其中"标记"特征的解释会产生新的见解。另一方面,研究幽默,就像研究其他比喻性语言一样,对揭示认知...
等级含义作为语用推理的范例和检验不同语用理论的试金石,一直受到语用学界的广泛注意。为此,人们在格赖斯(Grice)理论基础上对等级含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理论)。本文试图对等级含义的语用研究进行一次梳理,比较一...
语言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言语行为理论是否可以运用到会话分析持不同的态度。本文通过分析其中分歧之所在,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是可以运用到会话分析之中,但必须要解决出现的两大问题,即序列组合问题和解释性问题。作者认...
本文以汉语中含"眼、目"的复合词、成语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视角探讨其中的转喻和隐喻本质。研究发现,这些复合词、成语包含概念转喻"感觉器官指代感觉",和概念隐喻"看见就是触及&quo...
本文是从语用认知的视角来探讨元交际条件句的用法。文章指出,元交际条件句主要是对主句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进行的评价或解释。它具有三种用法元语用用法、元语言用法和限定性用法。元语用用法是与言语行为的整体相关,而...
从不同概念映射(隐喻映射、转喻映射、隐转喻互动映射)与显义生成之间的关系来看,单一对应隐喻是隐喻、转喻连续统的基础;转喻的述谓用法所生成的显义与单一对应隐喻生成的显义类似,都是突显某一与目标概念相关的特点...
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来审视含义和显义的区分,以便发现语用和认知研究相互兼容的结合点。探讨了impli-cature和explicature的基本概念及其汉语译法,然后提出概念映射应该列入显义推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Fauconni-er&a...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分析理论,试图从会话结构的语用逻辑探讨言语行为与相互理解的关系。文章认为,话语的相互理解是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会话互动序列结构对相互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互理解依赖于言语行为的语...
对情感语法形式的选择与文化、社会和个人三者对情感本质的态度相关。表现在句法风格上,当身体出现变化,或体验者主动产生言语或面部交际行为时,一种情况就是体验者成为注意中心。另一种情况是,当情感、身体部位或身体...
本文是从语用认知的视角来探讨元交际条件句的用法。文章指出,元交际条件句主要是对主句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进行评价或解释。它具有三种用法:元语用用法、元语言用法和限定性用法。元语用用法是与言语行为的整体相关,而...
项成东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6-05-01 中国会议
本文从可推导性入手,探讨会话含义与理性之间存在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论证理性两种。根据这两种理性标准,我们对会话含义的理性得出不同的解释。如果说会话含义具有工具理性特质,那么它就是被看...
项成东 第三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9-12-18 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