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地理是人类活动的基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流动孕育出一个伟大的文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黄河频繁的泛滥和改道,形成了北温带最大的冲积扇平原,为农业的产生发展提...
关键词: 农耕文明 / 黄河流域 / 黄土高原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下载(26)| 被引(0)
董仲舒以天道说人事,以天论政,以天论教。论天道:君承天命,以德配天;论人性:两有仁贪,待教而善;行王道:施礼乐教化,德主刑辅。董仲舒从天道论及人性,为"性"正名,又全面论述了"性未全善",其...
中国美学"乐"审美观念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生活实践,并逐渐演化成为与"礼"相并行的"乐"文化。先秦时代"乐"的...
通过对秦朝至清朝国家政体从君主宰相制到君主独断制变化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古代法制法家化而非儒家化的观点。法制法家化的根本原因是法家比儒家洞察私有制社会的人性,看透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规律是"趋利避...
论作为治体生成要素的民心:一个历史政治学的分... CNKI文献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实践者对于重大政权更替的变迁规律累积了敏锐而丰厚的洞见,自秦汉之际一直到清末民初,民心在其间被赋予了根本原理禀性,其得失决定了政权兴亡。基于天人合一的政教精神,天命政治被归结为...
古往今来,爱国精神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表达。王夫之诗学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贯穿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王夫之经历亡国之痛,对故国之戚生死不忘。诗论中频频抒发爱国之情和亡国悲痛,表明自己鲜明的时势...
正确判断董仲舒之天是客观理析其思想的关键。董仲舒之天乃多重向度交互融合的复合系统。天人于际与态势中展演着人天一体的宇宙场域,并在天人大化流行中开显了"道源于天,德成于人"的德道生成进路。由是奠基...
本文以宋代传状文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正史传记,总集、别集中的传体文、行状文,也包含一定的墓志铭、神道碑以及传状变体文等。以“记载一人之始终”为功能表征,以存史补史、请谥为价值定位的应用文体,如何具有文学性...
明朝以及蒙古、女真的“中国”认同研究(1368-1644) CNKI文献
公元1368年,朱元璋取代了元惠宗妥欢帖木儿在中原的帝位,建立明朝。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缢身亡,清世祖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这一时期除了明政权,在中国的北方有蒙古族为中心的政权,在东北有女真族各部。明朝与蒙...
明代时,历史教育在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内容而言,主要以"五经"和通鉴类、纲目体史书为主;就方式而言,自学、引导和督查应相结合,在学习中着重强调力所能及和由主到次,依托讲会是其在形式上一大特色。由于...
灾异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西汉的政治运作。本文主要探讨灾异论与西汉政治之间的互动,其中尤为关注灾异论如何影响西汉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政治斗争对灾异论的影响。为了便于观察灾异论...
灾异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西汉的政治运作。本文主要探讨灾异论与西汉政治之间的互动,其中尤为关注灾异论如何影响西汉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政治斗争对灾异论的影响。为了便于观察灾异论...
《论语》从仁宗时便已成为宋朝诸帝经筵必学的经典,尤其是在高宗、理宗朝被反复进讲。《论语》中蕴含的为学明道、正心修身、孝悌爱亲、仁政德治、节用爱人、学为圣人等思想,是经筵官们借助经义诠释引导帝王以&...
身处换代之际的吕留良,在《论语》诠释中,积极充实新的时代的内容,提倡学问当能经世致用。他将三代之治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以之作为衡量治乱的依据,一方面主张君臣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互相残...
汉代文章经历的是一个重"术"的时代,也是中国文法发展与变迁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不仅因为汉代继"周"过"秦"以整饬旧籍、更造新篇,而且是肇造宗法君主制一统文化与文学格局的历史时期。正...
承担着礼乐教化、立德修身功能的"诗教",在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了三千年,在清代,通过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皇帝倡导亦广泛普及。集中国古典小说之大成的《红楼梦》堪称"诗教"范本:诗词是《红楼...
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CNKI文献
荀子与"道统论"之间的张力,除"性"论之外,亦彰显于两者之于"圣王"与"革命"之间的理解差异。究其根本,荀子出于政治理性主义的考虑,消除了"道"与历史事实之间...
[目的/意义]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图书馆发展史。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记录有极其丰富的图书馆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分析和归纳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图书馆学智慧,是梁启超所言"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