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某种民事利益的保护方式分为法益保护模式和权利保护模式。法益保护模式属于消极保护,有碍于利益主体积极寻求救济;而权利保护模式具有积极内涵,且能够将特定利益确定为一项专属个人的私益。我国目前对人脸识别...
随着社会商品化的日益加剧,民众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基于人格权的财产利益。因擅自使用他人的肖像从事营利活动,从而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肖像权人往往会就以下两方面内容提出诉求,一是自己的肖像可因合法许可他人使用...
现今社会中人们在网络平台上消费越来越普遍,网银消费已逐渐替代了原先的现金消费,除了便捷之外,也避免了一些诸如现金遗失、损坏、收纳伪钞等安全问题。但同时网络消费也带来了一些其他的隐患,最明显的就是,网络消费...
互联网、大数据、算法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但也改变了个人信息的存在样态及其使用范围和方式。数据化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被广泛收集、存储、删改、传输,引发了严重的个人信息侵权...
计算机的社会化普及显著增强了人们产生和收集数据的能力,海量的数据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喷涌而出,瞬态产生或已存储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需求产生的反作用力更进一步刺激推动了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贞操”这一概念自古以来就备受争议,旧多认为这一概念是腐朽、落后思想的代名词。“贞操权”的概念远远晚于“贞操”这一概念,是在权利这一概念广泛得到认同、人们的思想大大得到解放的前提下孕育而生的,是20世纪末...
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在我国层出不穷,在严重影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行为主要通过刑事法律规制,在处理上“重追溯,轻保护”。性侵害行为人在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权保护制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权益。除了财产权益外,人身权益的保护愈加受到重视。随着社会中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法律的保护。在一般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
肖像是通过绘画、影像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被识别的视觉形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具有可识别性的模仿、漫画、演员剧照形象、素描、雕塑等,可以通过类推肖像的方法予以保护,实现了肖像范围的扩张...
从司法实践中被屡屡主张到法学理论界不断为其正名,“贞操权”被作为一项新兴人格权浸浸乎而入法律之殿堂。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贞操权近年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冷场”与国内渐长的权利呼声亦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理...
数据具有产生即时性、使用非损耗性和非独占性等的自然属性,其社会属性表现在数据是社会活动产物、人与数据的关系、围绕数据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而法律属性则表现在数据的人格要素和财产利益。在国家数据...
被遗忘权作为一项旨在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其互联网上依法可以删除的个人数据以使其被互联网所“遗忘”的民事权利,对于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其作用和意义愈来愈受到关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
个人信息商业利用符合信息自由的价值追求和信息时代的实践需求,但是个人信息的滥用严重侵害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和财产权益,法律应当对个人信息商业利用行为进行规范。从私法角度确定合法商业利用的前提与模式,既要保...
日益增加的空间碎片,不仅成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外空的主要障碍,而且其产生的实质性损害也在不断扩大。在实际中,空间碎片产生的损害主要有航天器损害、地球资源损害、人类生命财产损害和外空环境损害等三类。构建空间碎...
瑞士和德国确立一般人格权的方式代表了一般人格权形成的两种典型路径。德国的一般人格权是联邦最高法院直接依据基本法、通过司法判例的形式形成的。德国保护一般人格权的模式是"具体人格权+一般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对人的价值不言而喻,但这个价值更多的指向成年人,“私生活自主”、“私人领域不受侵犯”就是这种权利预设的最好表达。随着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被发现”和“被重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
胎儿,作为每一个自然人的必经阶段,在法律上保护其利益也就等于是在保护其出生后作为自然人的利益。可以说,对胎儿利益进行保护不仅是对社会上一般人的伦理价值的遵循,而且也是各国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以求符合民法的...
确定可商业化利用的人格权益的范围是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关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法律规则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扩大个人的自由,应当尽量扩大可商业化利用的人格权益的范围,就正面列举模式与反面...
人格权概念的不确定性,对人格权的民法表达有重大影响。在民法典上,人格权的民法表达未呈规范体系化而是碎片化,这是科学表达内容和范围不确定的人格权之最有效方法。人格权的民法表达目的不是为了建构规范体系,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