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厥部源于唐代俞折即如者室韦,由唐入辽,大如者室韦演进为于厥部,小如者室韦演进为乌隈于厥部。于厥部非三河乌古部,其南临乌隈于厥部。辽朝对于厥部的经略主要表现在:军事上,武力征伐,军事捍御;经济上,交易...
辽朝御帐制度是指围绕辽帝,以宿卫、侍从皇帝为核心而运行的具有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特色的一种制度,职责主要是保卫皇帝安全,维持皇帝日常生活以及协助皇帝处理事务,是辽朝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辽朝御帐...
辽代都统作为北面军官,一方面,对内履行维稳治乱职能,如征伐室韦、乌古、敌烈、党项、五国部、阻卜、女真等部族、平定渤海遗民大延琳之叛乱,巩固辽朝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对外履行征伐职能,如交锋后唐、救援北汉、南征...
历代官修正史的官制文本中,《辽史·百官志》以错误众多著称,不但在记载上多有错漏和重复,更重要的是其体例设计不合理。本文在文本和官制两个层面展开对《辽史·百官志》的研究,梳理并总结《辽史·百官志...
斡鲁朵是辽代极富民族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共十二宫一府,存在时间贯穿辽朝始终。辽代斡鲁朵由“行宫斡鲁朵”、“部族斡鲁朵”和“州县斡鲁朵”三部分组成。本文以辽代斡鲁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斡鲁朵各组成部分的考证...
部族军是辽代最为重要的军队,部族军事体制历经太祖、太宗朝的改革与完善,最终于辽圣宗时期定型。本文以辽代部族军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部族军的军事体制演变历程、部族军征发与分工、部族军管理机构及职官、部族镇戍...
内侍制度作为一种宫廷服务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北疆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立国之初,帐幄侍奉和侍从禁卫融为一体,“侍”与“卫”两种职责尚未完全离散。随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设置腹心部...
部族军是辽代立国、守国之根本,其兵役制度在部落兵制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辽代部族军具有双重属籍,既属军籍,又属民籍。部族军实行"补役之法",通常自富户当中征发,以"户"的形式镇戍地方,服役无固...
辽太祖开疆拓土,开始经略辽东地区;辽太宗时期,加强对辽东南部边疆的治理;到辽兴宗时,确立辽朝东南部与高丽的边界。关于辽朝的东南部地区研究,学界一直对辽与高丽的关系较为关注,但尚未对辽朝东南部边疆治理问题做系...
黑河地区位于黑龙江上游和中游分界的结点,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是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史上古代民族交错、融合的重要区域,亦是其迁徙移动及水陆通衢的大十字路口,在历史上拥有不曾间断的城市文明。据不完全统计,黑河地区...
术不姑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方部族之一,是9世纪中叶雄踞草原丝绸之路要津的强大势力。文章考证指出,术不姑驻牧地在金山即戈壁阿尔泰山脉北之近地。经过辽太祖时的3次征讨,术不姑由五代初期的强盛部族开始走向衰败,导致其...
辽代西京地区位于辽朝的西部边陲,其中山后地区原属于中原政权所辖,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献给辽朝。西京道北邻上京道,南与北宋交界,西和西夏相邻,东连接南京道和中京道,是辽境内通往北宋与西夏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特...
辽朝屯田制度起源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辽太祖在辽朝建国前夕率领战争中掠夺来的依附汉人在滦河上游所进行的屯垦便是辽朝最早的屯田。史书中所记载的“蕃汉转户”即是负责屯垦的屯田户,他们归于提辖司管辖,且需承...
在中国历史上,辽金作为两个同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且前后相继的王朝,其兴衰历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辽金在政治、民族、军事、思想文化这四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对它们的灭亡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相比较而言,辽金...
道级行政区划为辽朝管理插花地、纯农耕地区、部分草原地区的最高地方行政建置,是维系辽朝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支柱。本文以道级行政区划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辽代是否建有道级行政区划、道级行政区划建置沿革与特点、...
封爵制度是中国传统王朝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王侯之爵作为显贵身份的标签,历代君臣将相都非常重视。辽朝虽是北方草原民族——契丹族所建政权,但它继承的是唐末五代的政治遗产,其封爵制度在爵名、等级、食邑规定...
弘吉刺部是十二世纪前后蒙古高原上较大的游牧部落之一,其族名于辽金之际就已见于史籍的记载。起初弘吉刺部的游牧地大致在今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和贝尔湖以东地区,由亦乞列思、翰勒忽讷兀惕、哈刺讷兀惕、豁罗刺思、燕...
海上之盟是12世纪上半叶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但目前关于海上之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海上之盟的经过、内容、评价等方面,对海上之盟与当时东亚政治格局的关系,鲜有专门的讨论。本文以“大宋...
驸马群体是我国帝制时代重要的贵族阶层,对历朝历代的政治演进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辽政权由北方契丹族建立,其驸马的出身、择取和迁转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