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的汉语语体研究,对普及"语体为先"的语用原则功不可没。当前虽仍处于"困境",但认真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还是曙光在前。关键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错位,钟情于科学化、理论化,偏离了语文实...
"互文性"一语产生40多年来,遭遇了多重语义解释,承担着沉重的理论负载,故而使得用该术语者,不得不先声明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我们这里拟变换一个角度,引入王国维的"境界论"以与克里斯蒂...
中国修辞学的现代转型——从《文心雕龙》到《修辞学发凡》 CNKI文献
华夏古典修辞学奠基作《文心雕龙》问世一千四百年后,1932年诞生了《修辞学发凡》,标志着中国修辞学由古典到现代、由摹外到自立的华丽转型。《修辞学发凡》以《文心雕龙》为沃壤,植根于华夏,立足于语言本位,以崭新的...
本文立足于异质语言观,从微观到宏观对语篇现象作了粗略的整理和分析,以期为构建汉语语篇学做些基础性工作。这些问题正如关键词所列逐次展开,最后由语类收结。其核心部分是语篇的构成成分,作为言语活动的基本构成单位...
自"语篇"成"学"输入中国后,研究著述逐年增加,新世纪以来则更是高频显现于学坛。面对外来理论,研习的同时,也激起我们对华夏语篇研究传统的思考。本文立足于传统,兼及当下,从功能的对话性、语脉的...
在语篇学研究中,至今仍人言人殊的是以"体"为核心的相关概念,诸如文体、体裁、语体等。学术史上历朝都有人对其研究,然梳理用功最勤者,古代有刘勰,现代有陈望道,当代有童庆炳。缕清其源流、辨析各概念的功能...
"语篇"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特定概念源于印欧语,是建立在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屈折语基础之上的。而单向、单维、定向线性的屈折意识,天然地控制着人们在言语表达时追求与语句变化统一性的努力,其推进言语表述上的...
论语体风格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四十周... CNKI文献
陈望道先生离开我们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中国的修辞学在《修辞学发凡》的雨露滋润下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修辞理论臻达、系统、严整,修辞学史从幼到壮,分支学科相继创立,分析方法日趋合理多样,强有力地推动着汉语语用理...
语体是在语言运用功能域制约下所形成的语用范式,是人们在长期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对语言运用与功能域之间的选择关系类型化的结果。语体意识是语用主体在语用中对语境与语用模式识别的心理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言语...
语体风格的共性与个性——试论“自己的样子”的语体风格学 CNKI文献
陈望道先生曾提出语体风格研究应有"我们自己的样子"。沿着望老的提示,从与异样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汉语语体风格论异于西语的殊异性在于:语文以体制为先,理论形态上语体与风格相互依存,风格体系上阴阳对立,阐...
汉语语篇学应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的骨架就是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所提出的:结构、体制、美质。汉语语篇学的结构,首先是韵律,其次是结构单位。与韵律相呼应的结构单位是:字、句、段、节、章、篇。再次是语篇内...
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语体学的关注度大为提高,出现了多学科的共攻局面,对原理论体系中的诸多理论原则、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实际上,语体学在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回答,即使是已回答的问题,也需要重新审视...
"表达"是人生命活动的外显表征,是用以显示思维成果,进行人际交流的工具。先哲对表达模式久有思索,经千年磨砺,于上世纪初,零散的表达范畴开始向系列集聚,这就是记叙、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该系列洎&qu...
语篇的"互文性"理论输入中国四十余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然对其阐释迥然。所谓互文,即在语篇构组的过程中,表达主体为强化其意念语篇的语势,引入已存历史语篇的过程和结果性。互文性的特征有三:语义的双值性、...
在以往的语体研究中,凡涉及到语体的构成成分,多注重在对语言体系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的选择与组合上,即使涉及到语用成分,也仅限于修辞手段的选用。本文从语用切入,将语体的构成要素分为构成性成分和调节性成...
基于语料库的语体风格研究——兼论量化与质化的关系 CNKI文献
利用语料库技术对语体风格进行量化研究,是近些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是语体风格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突破。其所进行的量化研究,以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以真实、宏观、大数量的语言事实为依据,为研究结果的客...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丁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看,本质上属第二语言教学。所不同的是对于华侨或华裔来讲,其习得顺序和语境可能有所差异。为了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将“语体...
本文从探讨语用失误的缘由入手,在辨析失误、效果、得体性和语体意识的基础上,对语体意识的内涵及制约参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认为语体意识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处于枢纽地位,语文教育中语体意识的缺失,是语文水平下滑...
本文探讨汉英对比研究的三个问题:1)汉语与英语的可比性;2)立足于汉语的对比理论框架;3)汉英对比中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