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首次新近纪全取芯井样品中获得的丰富孢粉与藻类化石的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划分出两个孢粉藻类组合,命名为Caryapollenites simplex-Momipites coryloides-Celtispollenites sp.-Tsugaepollenite...
前人将杜101井1 662. 2~2 200. 0 m井段自下而上划分为"杜尔伯特组"和"一心组",但两组之间的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深感应电阻率(RILD)和中感应电阻率(RILM)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突变,应合并...
为了解决依舒地堑井下地层划分对比问题,在野外地质剖面观测、古生物分析鉴定、常量及微量元素检测、火山岩同位素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地层学技术方法,结合依舒地堑最新钻井地层资料,提出了依舒地堑地层划分新方案。...
本文介绍了海拉尔盆地周边地区的白垩纪地层剖面及地层研究简史,并按地层学规范描述了海拉尔盆地井下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对海拉尔盆地井下样品分析获得的孢粉化石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研究,描述孢粉化石61属105种,...
依据东基三井1 226. 0~1 538. 0 m井段的孢粉鉴定结果,结合前人资料,首次将该井段孢粉组合命名为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Aquilapollenites组合。其组合特征为:裸子植物花粉占48. 10%~78. 58%,蕨类孢子占2....
晚白垩世三冬期大气CO_2及全球陆表均温变化:植物化石证据 CNKI文献
根据海相和陆相记录定量重建白垩纪大气CO2含量对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温室气候条件"尤为重要,但目前多个阶段的古植物数据还非常有限.基于气孔指数技术,本文根据黑龙江嘉荫永安村组3个层位的铁线蕨型银杏...
本文研究黑龙江北安地区下白垩统 2个岩石单位中的孢粉组合。其中营城组孢粉组合是松辽盆地北部营城组孢粉化石类型最丰富的组合 ,时代属巴列姆期或巴列姆 -阿普第期 ;沙河子组下段孢粉类型相对较少 ,组合时代暂定为早...
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巴尔姆孢(Balmeisporites)的发现及其意... CNKI文献
2001年在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暗色泥岩中,发现油气显示,是大庆油田外围探区中第二个重点勘探的盆地。本次工作在太平林场组的建组剖面下部泥岩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大孢子化石—巴尔姆孢(Balmeisporites),见有3个种和2个未...
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子植物花粉的特征及其意义 CNKI文献
在系统研究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子植物花粉产出时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的被子植物花粉具有地区分布广、东西部差别大;化石时代分布完整的剖面少;属种类型与化石数量由少增多,递增迅速...
提出松辽盆地营城组自下而上应划分为 3段 ,即中基性火山岩及含煤碎屑岩段、酸性火山岩段、含煤碎屑岩及中基性火山岩段。其中酸性火山岩段中的流纹岩是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岩性。首次在松辽盆地三站地区深层中发现...
本文依据黑龙江省集贤地区滨参1井的藻类分布特征,从下到上划分6个藻类组合,探讨了藻类组合的时代,结合微量元素资料对藻类产出层位的沉积环境作了讨论。文中描述3新种,其中沟鞭藻类2新种,绿藻类1新种。
本文记述了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红D-1井(深805-385m)和红D-3井(深727.1-723.4m)白垩纪非海相微体浮游藻类16属24种,分属于沟鞭藻类9属14种,包括1个新联合种:Protoeli...
黑龙江省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组合 CNKI文献
描述了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化石,其中2新种。建立1沟鞭藻组合,探讨了含藻类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并据藻类化石赋存情况,推测了盆地有利的生油层段。
松辽盆地深层侏罗系—下白垩统生物组合和沉积环境 CNKI文献
本文描述了松辽盆地探井揭露的深层地层序列及其所产的5个生物门类化石组合特征。9个孢粉组合是Monosulcites—Cyathidites组合、Pinaceae-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组合、Classopollis--Piceites组合、Lophotrilet...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嫩江组三段孢粉、藻类化石组合研究 CNKI文献
依据孢粉、沟鞭藻外壁成分特征 ,建立了一个同时获得孢粉和沟鞭藻化石的方法 ,在已往孢粉分析方法没获得沟鞭藻的嫩三段中分析出十分丰富的沟鞭藻化石 ,自下而上发现了Cyathidite Pinus pollenites Dinogymniopsis、D...
油气形成是多源的,探讨了中国各时代油气形成主要母源体。这些母源体中富含形成油气的主要母质即孢粉素与木质素。干酪根主要是母源体中的孢粉素与木质素在埋藏环境中不同热变质阶段的残留物,是油气形成的母源物。中国...
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类和疑源类的发现及其意义 CNKI文献
本文描述了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新属种,共2属8种,其中1新属、3新亚属,8新种。建立4个沟鞭藻组合带,探讨了含藻类化石层位的沉积环境,并据藻类化石的兴衰更替,推测了盆地最有利的生油环境。
万传彪 张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0年03期 期刊
本文报道了海拉尔盆地南部海参5井大磨拐河组二段中的绿藻类化石,它们是:Pedias-trum simplex、P.boryanum、Scenedesmus of.bijuga、S.beierensis sp.nov.。
本文在东北地区大量藻类化石分析鉴定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海相、陆相及过渡相藻类化石进行了研究,并对东北地区晚中生代地层中的藻类化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21个组合。海相沟鞭藻化石组合表明东北地区晚中生代至少发...
依据在东北地区下白垩统中发现的淡水微咸水微体浮游植物化石,提出了NV浮游植物群和NV浮游植物区的新概念,并探讨其与地层学、指相、生物演化和生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