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水平梯度极大值确定密度和磁性体边界的方法,并由计算机自动搜索成图。可广泛用于区域重磁异常的构造解释之中。
余钦范 楼海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1994年04期 期刊
对苏北地区主要岩石物性的调查结果发现 ,科学钻探的目标体榴辉岩有很大的密度 ,与其他围岩的密度差达 0 9× 1 0 3kg/m3,具有重力勘探的物性基础 ;除角闪石化榴辉岩的弹性波速与围岩相近外 ,榴辉岩的弹性波速高...
对江苏东海县毛北地区重、磁观测异常进行了处理和特征分析 ,并根据科学钻探主要目标体榴辉岩与其围岩有达 0 .9× 1 0 3kg/m3的明显密度差 ,进行了等效密度反演成像与综合地震约束反演计算 .给出了该地区重力异常...
本文介绍了我国华北地区航磁图像处理结果,它包括航磁数据的假彩色图、立体阴影图、卷积滤波、指数滤波及局部自适应增强(LAHE)等图像。本文在研究了这些图像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地质实体及其演化和各...
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中,处理和解释了沿断面实测的高精度磁测剖面和大范围的航磁资料.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有视磁化率填图、长波磁异常提取、方向滤波和航磁数字图像处理,并反演了地壳磁层的上、下界...
磁铁石英岩建造,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例如鞍本、冀东、晋北等,是我国铁矿资源的主要来源。这种磁铁石英岩为层状结构,具有明显的磁各向异性(磁化率与剩余磁化强度的各向异性),在磁异常的详细解释中,不能简单地视作均...
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区域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地体划分 CNKI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航磁数据的预处理;介绍了视磁化率填图方法及对浅层、深层视磁化率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行了方向滤波及长波磁异常的分析处理;讨论了航磁数据图象处理及其有关问题;最后提出了地体划分意见:由5条边缘断裂分...
本文首先对应用区域磁测资料进行地震蕴震层研究的可能性作了分析。以安徽省及其邻区为例,讨论了深部磁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不同层次的磁异常特征,反映出本地区存在着东西向的隆坳块体和近南北向的窄长深坳陷带。...
本文对沉积变质铁矿床物探工作方法中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层状结构磁各向异性条件下对磁参数工作的要求;工作比例尺的选择及在勘探矿区开展1:2000地面磁测工作的必要性;叠加磁异常的解释方法及综合物探方法的...
本文介绍了亚东—格尔木长磁剖面测制过程;断面的垂向视磁化强度填图的方法、技术要点,通过计算得出了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等效深度内的视磁化强度值,根据ΔJ=J-J值将其分为5类地区;文内对地壳磁层上下界面进行了计...
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地区凤凰山岩体 2 5个采样点 30 2件岩石样品的磁性分析 ,认为研究区内所得的岩石磁组构能代表岩浆侵位时的流动型磁组构 ,它受岩浆形成之后的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小 ;岩浆侵位过程是准静态过程 ,岩浆流...
一、前言岩石磁各向异性研究是继古地磁学之后,岩石磁学的另一个应用分支,并是当前该学科的前沿。国内外学者对其甚为关注,正试图或已经将其用来分析构造地质、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石油地质、第四纪黄土等...
在勘探矿区,从实测磁异常中减去勘探控制的已知矿体及干扰体的磁场,得出剩余磁异常.再利用剩余磁异常进一步评价钻孔旁侧或深部的盲矿体,即所谓剩余磁异常找矿.这虽是人所共知,但像迁安这种沉积变质类型铁矿床,矿体往...
四、岩石磁组构分析的地质应用前已述及,岩石磁化率三维变化可用三轴椭球定义。磁组构由许多因素造成,但其中有两种具普遍意义:其一为磁铁矿颗粒集合排列的主要形式;其二为非等晶轴磁性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黄铁矿)的...
本文通过几组叠加模型的实验计算,讨论了“匹配滤波”方法的应用条件。指出多数情况下可以以“等效源”的形式,分解为浅部场源和深部场源引起的两部分异常,提供对深部矿体评价有用的资料。
本文给出了层状结构磁各向异性体磁场的计算方法。即按层理面的产状变化将磁性体划分为若干单元体,求取各单元体磁化强度后,用组合多边形截面柱体计算磁异常的方法。
本文较详细的讨论了岩石圈磁性层下界面的两种物理机制,其一是居里等温面;其二是莫霍面。并通过磁卫星资料的计算加以说明。基本结论是长波磁异常主要起源于地壳,其下界面对应莫霍面,有时浅于莫霍面,有时可深入于上地...
余钦范 吴刚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1989年10期 期刊
对重磁资料进行电算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改善解释推断的水平,提高物探方法在找矿和解决地质构造问题中的效果。几年来,我们以冀东铁矿为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在对磁测资料进行常规解释的同时,不断地开展了...
余钦范 王家林... 《物化探电子计算技术》 1980年03期 期刊
关键词: 磁异常
下载(46)| 被引(0)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经国务院批准,我校开始试办研究生院。近十年来研究生院建设不断加强,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研究生指导力量较快增长,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