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豆营养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消费食用豆类,对人体有较为突出的保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鹰嘴豆是食品黄酮类物质的重要来源,其中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其存在形式和代谢方式对其消化吸收性及生物活性有...
考察了鹰嘴豆酸奶(CY)和鹰嘴豆粗黄酮(CCFE)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与STZ糖尿病模型小鼠相比,灌胃鹰嘴豆酸奶(CY)和鹰嘴豆粗黄酮(CCFE)的STZ糖尿病小鼠血糖分别降低了56.6%和94.3%。...
傅樱花 张富春...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年04期 期刊
关键词: 鹰嘴豆酸奶 / 鹰嘴豆黄酮 / 降血糖 / 链脲佐菌素(STZ)
下载(329)| 被引(17)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通过注射胰岛素和口服药物可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但对人体均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通过消费天然降血糖产品来部分替代糖尿病药物的趋势不断增强。鹰嘴豆富含抗性淀...
脂质对腊肉的独特风味有贡献,本研究主要调查了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肪分解和氧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腊肉加工过程中酸价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过氧化值基本呈上升趋势,过氧化物不断积累,腌制后期24~43h和烘烤后期75~81h过氧化...
分别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肥肉和瘦肉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肥肉中主要的FFA为油酸(C18∶1)、硬脂酸(C18∶0)、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且总FFA不断积累,81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肥肉中的释...
以鹰嘴豆、复原乳为主要原料,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作为发酵剂,对发酵剂接种量、加糖量及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鹰嘴豆浆与复原乳1:1混合,接种量为7%,加糖量为5%,发酵时间为10 h,在42℃条件下进行发酵...
鹰嘴豆不仅营养成分丰富,而且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本文综述了鹰嘴豆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性淀粉、生物类黄酮及膳食纤维在调节糖尿病患者血糖方面所发挥出的功能价值,期望鹰嘴豆及其制品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控制方面起...
以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热链球菌(St)、干酪乳杆菌(Lc)、罗依氏乳杆菌(Lr)混合菌发酵,得到益生菌酸奶。正交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罗依氏乳杆菌可以应用于酸奶发酵,发酵工艺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
阴离子交换树脂及气相色谱法测定腊肉中的游离脂肪酸 CNKI文献
建立一种测定腊肉中游离脂肪酸(FFA)组成及含量的方法,以Amberlyst-26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腊肉中的FFA,用十五烷酸(C15:0)作内标,以BF3-CH3OH、苯、甲醇为甲酯化试剂,将得到的甲酯化产物用正己烷萃取后进行气相色谱...
以鹰嘴豆浆为原料,嗜酸乳杆菌为发酵剂,对发酵剂接种量、加糖量及发酵时间进行试验研究,得到发酵鹰嘴豆乳。结果表明:膨胀鹰嘴豆以10倍重量的水进行磨浆,嗜酸乳杆菌发酵剂的接种量为4%,蔗糖添加量为6%,发酵温度37℃,发...
主要探讨了脂质变化对腊肉制品在加工成熟过程中风味形成的贡献。
对金针菇液体深层发酵所得发酵液和菌丝体分别进行胞外多糖、胞内多糖的提取,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
以鹰嘴豆和复原乳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得到鹰嘴豆酸奶。结果表明:膨胀鹰嘴豆以6倍质量的水进行磨浆,再与复原乳以1∶1混合,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混合发酵,接种量6%,加糖量5%...
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我国楼市同样存在危机的可能。外资大量涌入,流动性过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展缓慢,以及对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监管的不足都可能诱发我国的"次贷危机"。为了防范于未然,应...
对腊羊肉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腊羊肉的加工工艺参数,并提出了腊羊肉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改善了羊肉加工制品的品质。
以鹰嘴豆、复原乳为主要原料,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作为发酵剂,按质量分数为7%进行接种,在发酵时间为10 h、发酵温度为42℃的条件下,添加不同水平的甜味剂进行无糖鹰嘴豆酸奶发酵研究。结果表明:阿斯巴甜在甜...
对腊牛肉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确定加工工艺参数,并探讨腊牛肉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提高了牛肉深加工的品质。
以新疆双峰驼肉为试验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五香驼肉干的加工工艺条件。以感官评分和质构指标(硬度)作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考察糖的添加量、食盐的添加量及烘烤时间对五香驼肉干的感官评分和硬度的影响...
鹰嘴豆粗黄酮物质的提取及抑制胃癌细胞MGC-9活性研究 CNKI文献
研究了从鹰嘴豆中提取粗黄酮的条件,正交实验表明,在70℃水浴,乙醇体积分数为70%,料液比(g∶mL)为1∶20,提取时间为4h的条件下,从鹰嘴豆中提取粗黄酮物质的含量最高。用MTT法测定鹰嘴豆粗黄酮抑制胃癌细胞MGC-9增殖活...
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我国楼市同样存在危机的可能。外资大量涌入,流动性过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展缓慢以及对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监管的不足都可能诱发我国的"次贷危机"。为了防范于未然,应加...
傅樱东 贾立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03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