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预防性刑法观的中国实践发展——以《刑法修正案(十一... CNKI文献
《刑法修正案(十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严密刑事法网打击违法犯罪,对于维护风险社会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结构化分析可知,整部修正案就是积极预防性刑法观的立法实践,其具体体...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十一)》 / 积极预防性刑法观 / 集体法益 / 犯罪化
下载(6966)| 被引(84)
泛在的社会风险、剧增的社会治理难题以及复杂的失范行为等多重挑战全面地激发了刑法的扩张性与严厉性,使刑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愈发广泛和深刻,造成了刑法的异化,即刑法的政治化、工具化与技术化倾向。欲从根本上解决...
发展多维贫困度量方法和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是近年国际贫困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也是中国未来提高农村扶贫实践质量和效率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借鉴国际上关于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在贫困研究中的学术思想,通过建...
人性民法与物性刑法相生相成,两者都是整体法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法总则为引领的民法典,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并充满人性关怀,是为人性民法。刑法作为有形或无形的犯罪打击工具,具备物性或工具主义的形而上学...
网络犯罪与网络科技同步经历了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迭代共生发展,并呈现出不同代际特征。不同于物理性的web1.0和web2.0时代,web3.0时代的最大特征是智能性,个性化、互动性和精准应用服务的网络空间也成为犯罪...
回顾了历次中央和国家重要会议对"新基建"的表述,梳理了几种典型的有关中国"新基建"表述,主要有"七大领域说""三个方面说""新技术驱动说""新要素说";指...
刘艳红 黄雪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06期 期刊
关键词: “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5G网络 / 工业互联网 / 数据中心
下载(6138)| 被引(71)
从刑法理论的视角审视当下我们所处时代是:以互联网科技为引领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副作用所引发的高风险社会时代;大量新型违法犯罪行为频发及不断进行犯罪化的带来刑事立法立法的活性化时代;犯罪形态在...
社会空间能够形塑法律事实和法律概念。网络空间的社会性使网络犯罪的事实和概念得以出现和生成。网络犯罪具有计算机作为犯罪对象、计算机作为犯罪主体和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三种类型。网络犯罪是对传统线下犯罪的进化...
化解积极刑法观正当性危机的有效立法——《刑法修正案(十一... CNKI文献
刑事立法活跃化不仅带来了刑法条文增量与刑法知识体系更新,也伴随着积极刑法观的跃升与消极刑法观的沉寂。受积极刑法观的驱动并顺应前置法的修改完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生物安全犯罪立法进行了调整,以及时有效...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十一)》 / 积极刑法观 / 消极刑法观 / 生物安全犯罪
下载(2353)| 被引(12)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以来腐败治理的重要转折点与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国家反腐败立法战略转型与体系化构建,实现反腐败立法由形式治理向实质治理功能的转化,是破解当下"中国式"腐败治理困局之关键。科学评...
公共空间运用大规模监控的法理逻辑及限度——基于个人信息... CNKI文献
为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安抚公众对风险的恐慌情绪,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随之诞生,并迅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中全面运用。公共治理不能取安全保障而舍隐私保护,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的运用并非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
形式入罪实质出罪:无罪判决样本的刑事出罪机制研究 CNKI文献
坚持"形式入罪、实质出罪"是贯彻实质法治国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要义。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刑事出罪机制的运行呈现出过度透支"但书"规定,使之凌驾于法定出罪事由之上,形成庞杂的"但书"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个人法益及新型权利之确证——以《... CNKI文献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在刑法学界存在着个人法益说与超个人法益说,之所以存在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立场,盖因学界对该罪究竟是自然犯还是法定犯的分歧所致。根据该罪前置法的规定以及刑法对该罪的定位分析,侵犯...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 / 《民法总则》 / 个人法益 / 超个人法益
下载(5180)| 被引(102)
法秩序统一原理下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保护对象研究 CNKI文献
准确理解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保护对象即"英雄烈士"的范围,是弘扬社会秩序核心价值观及一体化落实《刑法修正案(十一)》《英雄烈士保护法》《民法典》等英烈名誉保护法律责任条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刘艳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1年05期 期刊
关键词: 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 / 英雄烈士 / 法秩序统一原理 / 活着的英雄
下载(2580)| 被引(10)
刑法分则"明知"要件在限制犯罪处罚范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刑法修正案(十一)》删除了原《刑法》第191条中的"明知"要件,意味着上游犯罪本犯也被纳入洗钱罪主体范围,洗钱罪处罚范围扩大且惩治...
当下,对人工智能法学的发展应基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层面进行反思,为此提出问名、问需和问策这三个"时代之问"。"问名"即人工智能法学的身份之问,"问需"...
人工智能技术热潮的再度兴起,使得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空前繁盛,但当前研究出现了违反人类智力常识的反智化现象。概念附会现象严重,不少成果只是基于"AI+法律"的任意性组合,"泛人工智能化"研究正在...
如何划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与网络时代言论型犯罪的界限,是当下司法实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言论型犯罪的构造中,应将客观真实和合理确信规则下的"主观真实"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基于网络媒介的科技特点与社会...
网络爬虫行为的刑事规制研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 CNKI文献
网络爬虫在其被使用以来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之前被人们视为没有问题的中立技术,如今被人们视为"道德上可疑的并可被视为违法"的技术。结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具体领域和行为,情境化地探讨网络爬虫行为违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