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本文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5个方...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冲突——以安塞县为例 CNKI文献
安塞县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从土地利用和生态服务功能变化与冲突的角度,分析安塞县农业、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变化过程与相互作用,指出安塞土地利用变化突出表现为坡地耕垦所引发的土地利用结...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1999年实施的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之一。文中以文献和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黄土丘陵区特别是陕北安塞县,生态建设对其植被恢复、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分...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及其资源与环境问题 CNKI文献
利用统计数据和其它文献资料,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和环境的影响。
利用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耕地资源变化率计算方法和灰色预测法,分析和预测了该地区耕地的变化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7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总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总共减少924.3 k hm2,多年平均变...
本文以月降水距平为指标,根据黄河流域典型台站40年的降水资料,对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区域划分。
设施农业的快速增长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揭示设施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设施农业的发展态势,为其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2018年Google Earth高分影像数据,...
根据西藏尼洋河地区土地资源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保护措施.
本文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全球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管理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和分布,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
作物生长模型是定量评估作物生产潜力的重要工具。EPIC模型自1985年发表后,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简述了EPIC模型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介绍了运行该模型所需的数据及数据库的构建方法,总结了EP...
本文在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环境的评估划分指标、区划系统、评估方法和区域划分方案,将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灾害带,14个灾害区和31个灾害小区,并对各灾害环境类型区的主要特...
作物产量差是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产量差研究意在揭示作物产量差的幅度与地域差异、形成原因以及缩小产量差的措施。产量差意味着农业发展的机会,因此,分析和研究产量差对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藏南河谷农区是西藏种植业的集中分布区。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域的光热条件、水分条件和气候灾害的特点及对主要种植作物的影响。
黄河中部地区包括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银川平原。这里气候多变,降水不稳定,人地矛盾大,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我国环境灾害最突出和亟待整治的地区。1区域环境概要该区域气候属温带的陆性...
在综合界定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1995—2005年湖北省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体现耕地综...
华北平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区小麦-玉米两作系统生产潜力的影响意义重大。采用EPIC模型估算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作的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产量计算了产量差。结果显示:(1)华北平原1961—2007年小麦-...
基于WOFOST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评价 CNKI文献
研究利用近40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借助WOFOS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的生产潜力,通过与实际产量的比较,探讨了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潜力与措施。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地区(除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冬小麦光温潜力介于6...
合理的食物结构除要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外,还应考虑当地的膳食习惯、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为此,该文以各营养要素需求为指标,采用EXCEL2007的SOLVER软件,构建了计算人均食物需求量的优化模型,并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