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藻华发生概况、危害... CNKI文献
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隶属于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凯伦藻科(Kareniaceae)。该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是海洋中的主要有毒有害赤潮藻,也是我国第二大灾害性赤潮肇事种。米氏凯伦藻可产生半乳糖脂、溶血毒素、...
以我国东海海域近年来的4种代表性赤潮藻(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甲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对比了其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及藻细胞利用胞内储存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结果表...
米氏凯伦藻引发的赤潮危害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其营养生理生态,对掌握该藻形成赤潮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一次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在三种无...
详细介绍了溢油的化学组成及其进入水体后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简述了溢油对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鸟类、贝类和鱼类等生物的影响,以及对红树林和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并说明了溢油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机制...
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Halse是我国沿海常见的赤潮生物。通过对采集和分离于珠江口大亚湾海域的尖刺拟菱形藻藻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氮、磷等营养盐限制下该藻生长增殖的关系和特征,以及氮磷...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形态的N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NH4Cl为N源时,当N浓度为5.20μmol/L(N/P为8)时藻的比生长率最高,达0.499 d-1;在NaNO3为N源时,最适N/P为12。以尿素为N...
于1987年8月在湛江港设13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37属94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杆藻、佛氏海毛藻等。湛江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港内外平均达1.3×104cell/L和7.3×105cell/L。...
在光学显微镜分析鉴定的基础上 ,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对东海赤潮原甲藻标本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中心 (CCMP)的具齿原甲藻 (Prorocentrumdentatum )藻株 (CCMP15 17)的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认为两者...
西加鱼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CFP),又称雪卡毒素,是一种危害性较为严重的赤潮藻毒素。西加鱼毒最初由生活于珊瑚礁附近的底栖微藻分泌产生,在经由食物链“底栖微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的传递过程中,毒素结构...
报导大鹏湾7种主要赤潮生物: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多纹膝沟藻(Gonyaulax polyedra)、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塔马...
于1987年8月在雷州湾设10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36属88种和变种(型),优势种类有菱形海线藻、奇异菱形藻、中肋骨条藻、锤状中鼓藻等。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1×10 ̄3个/L。经单项...
根据1988年7月对南海广海弯5个采样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3属54种和变种,主要种类有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unus)等3种角毛藻、透明辐杆藻(Bacteriastrum hyinum)、中肋骨条藻(Skelet...
根据1987年8月对南海水东港4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31属66种和变种。其中S_1点种类最多,达37种,数量也最高,为1.41×10~6个/m~3。而其它三个点种类均少于30种,数量也小于10~6个/m~3。水东港...
根据1990~1992年3年对大鹏湾进行的赤潮生态研究,分析了大自湾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春季甲藻的种类和效量均较多;而硅藻则全年均有分布,旦数量较高。对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逐月变化作了研究。
海洋或淡水环境中的一些藻类生物量暴发性增长会形成有害藻华(harmfulalgalblooms,HAB),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近50年来,近海有害藻华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一类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
于1987年9月在安铺港设8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78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脆根管藻、丹麦细柱藻、菱形海线藻等。安铺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平均达3.5×10 ̄4个/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
围填海工程对淇澳岛附近水域环境因子与生物群落的影响 CNKI文献
围填海工程是人类利用、开发海洋的重要方式,但是频繁开展的人类围填海活动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淇澳岛附近水域为研究区域,调查该水域围填海前后环境因子与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从环境的变化趋势...
本刊2012年第3期发表的《珠江口水域表层水体光合色素分布特征研究》(作者丛敏,江涛,吕颂辉,岑竞仪)一文,由于对实验数据分析失误,误将干扰色素判定为二乙烯基叶绿素a(divinyl chlorophyll a),后经仔细对比并参考流式...
硅藻形态分类学的发展与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紧密相关。最初的硅藻分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借助光学显微镜,根据所能观察到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学研究。随着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逐渐观察到硅藻种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