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学是一门介于考古学与第四纪环境学(或古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出现于20世纪之初,经过近1个世纪的摸索和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中国环境考古学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以人类生态系统理论为...
10000a BP前后北京斋堂东胡林人的生态环境分析 CNKI文献
距今10000年前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北京斋堂东胡林遗址属于新石器早期人类遗址,其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性质.同期墓葬中还出土有多具古人骸骨,被称为"东...
我国北方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CNKI文献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 ,4kaB .P .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气...
郑州织机洞遗址MIS 3阶段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CNKI文献
MIS3阶段,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这个阶段也是末次冰期中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当时不仅人类遗址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石制品也较前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中原地区3500 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 CNKI文献
我国中原地区的新寨期(3550~3400aBP)属新石器文化晚期,是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夏文化)过渡的重要时期。通过对河南新寨遗址新寨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是一个异常洪水时期,洪涝灾害给当地的古代人类生存...
通过对位于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及其周边地区一些地质现象的观察,发现当时该地区发生了以黄河异常洪水和地震为主,并伴有山洪爆发的群发性自然灾害,这场自然灾害导致了喇家遗址的毁灭,其中黄河异常洪...
内蒙赤峰西拉木伦河流域属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 ,这里生态环境失调 ,沙化严重 ,人地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况。但是 ,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 ,在 80 0 0~ 3...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CNKI文献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文化遗址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属于旧石器最晚期文化的细石器出现在末次冰消期早期,并在末次冰销期后期-冰后期早期的持续温干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新石器文化出现在冰...
夏正楷 陈福友...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年05期 期刊
关键词: 于家沟遗址 / 细石器 / 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 / 环境背景
下载(1065)| 被引(65)
泥河湾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它以巨厚的沉积、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存为世人所瞩目。经过几代人近80年的努力,泥河湾层在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
关键词: 泥河湾层 / 水下黄土-河湖相沉积序列 / 古环境 / 古人类
下载(797)| 被引(43)
河南荥阳薛村商代前期(公元前1500~1260年)埋藏古地震遗迹... CNKI文献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
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 CNKI文献
对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进行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在 35~9.4 kaBP期间始终是草原环境.其中 35.l~17.0 kaBP属末次冰期,气候寒冷干燥,为荒漠草原环境, ...
本文通过大同-阳原盆地古湖岸线遗迹的分析,阐述第四纪古泥河湾湖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指出湖泊变迁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是主要因素。
本文作者之一曾于1993年报道过在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湖相叠层石,并根据测年数据和其中所含的藻类化石,认为它是末次间冰期的温暖期中藻类生命活动的产物。近年来,作者对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做了进一步的...
几乎所有关于泥河湾层的著述中,皆或多或少地涉及泥河湾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问题.早在二十年代,Barbour,G.B.和Licent,E.等人,即根据泥河湾动物群的性质,认为泥河湾期相当温暖湿润,同时也指出该层上部的蒸发岩,标志着后...
本文论述了泥河湾盆地第四纪河湖相地层中水下黄土堆积的特征,认为水下黄土堆积是介于气下黄土堆积和河湖相沉积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水下黄土和气下黄土都是干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河湖相沉积则形成于相对温湿的气候...
关键词: 水下黄土堆积 / 黄土—古土壤系列 / 深海岩芯V_(28-239)
下载(458)| 被引(48)
夏鼐先生(1910~1985),他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在国内外有着极高的声誉,享有中国学部委员和国外五个国家的院士称号。他终身致力于新中国...
本文描述了泥河湾层中发现的二层叠层石,指出它们是蓝藻(蓝菌)活动造成的生物沉积结构,分别形成于距今13万年和9万年左右,是末次间冰期温暖气候的产物。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规律是干冷与湿暖的交替。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根据泥河湾盆地晚更...
太白山分布有更新世冰川地形,其冰川槽谷在平面上呈“十”字型排列;横剖面EW向的呈宽谷形,NS向呈U型;纵剖面EW向比较平坦,SN向呈阶梯状,其中有许多断裂陡坎。冰斗均位于断裂交汇点,面积不大而深度却相当大。这些地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