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SDM方法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破裂分布:GPS和... CNKI文献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是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区域最大地震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地震发生至今,不同研究者运用不同资料和方法获取的地震破裂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
屠泓为 汪荣江... 《地球物理学报》 2016年06期 期刊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 破裂分布 / 位错反演
下载(539)| 被引(26)
西宁盆地周围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及其构造意义 CNKI文献
采用震中距范围约200 km内的P波初动资料,确定了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2008~2011年发生的62个M_L2.3~5级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并统计了与震源机制解对应的主应力轴的方向性等参数.结果显示,地震性质主要显示为逆断层和走...
本文根据大柴旦周围40余个地震监测台站记录到的P波初动及部分S波初动等信息计算了2008年以来大柴旦50余次M3.5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合理的得出了46个震源机制解,通过与哈佛给出的结果分析了两次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震情跟踪概述及震后总结 CNKI文献
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相关跟踪分析进行了回顾性总结,震前提取的背景性异常为自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后69个月的6级地震平静、祁连地震带的3级地震低频次异常、低b值、高GL值、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跨断层...
本文对1970年以来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的中小震目录运用分时段累计频度、b值曲线、时间窗滑移等方法,对其监测能力的逐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震级和最小可能完整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从基层地震工作者的视野,对地震预测预报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地震学与社会地震学的相关性。结合现状,对相关仪器性能、人才队伍建设、日常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地震预测预报信心不足、科学研究与地震预测预...
1977年至2006年新疆伽师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变化原因初探 CNKI文献
自1977~2006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了多次强地震.本文运用哈佛大学公布的该区域的CMT解,通过对不同地震的分布及断层性质的定量化分析,将地震分为三个时段,并由P,T轴拟合了该区域分时段的应力场方向,分析震源性质及...
用P波、S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新疆伽师两次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CNKI文献
针对哈佛大学与USGS给出的1998年8月2日新疆伽师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不同,利用Snoke开发的利用P、S波初动和P、S波的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程序对这次强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重新计算,同时也计算了8月27日6....
以b值研究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段对青海及邻近区域的地震目录的完整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大致确定了不同震级下限的完整目录的起始时间,得出如下结果:认为4.7级以上地震的完整起始年为1960年左右,5.0级地震的完整起始年为1...
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中近震源周围的喀什、乌什两个台记录到的伽师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使用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分别计算了该区域2001-2004年的100余个Ms≥3.5地震的矩张量解,得到了一系列的震源参数。并利用...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对中国大陆西部不同震级段地震的影响探讨... CNKI文献
用快速富里叶变换(FFT)计算得出太阳黑子有11 a、51 a、103 a的优势周期,通过太阳黑子的活跃周期与中国大陆西部(E108°以西)不同震级段地震的活跃周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从6.5以上地震受太阳黑子的影响相对弱一...
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的历史地震和近代地震的分布特征来分析本区域的地震危险性。通过用1889年以来的7级以上大震的面波震级对印度块体推挤作用所积累的能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每年在该区域将会积累的地震波能...
用P波初动对青海区域1992年来的6次哈佛大学及USGS等机构均未给出结果的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计算。通过区域断裂构造的展布与本文计算出的震源机制解的对比,计算了青海境内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与哈佛大学给...
主要研究中国大陆西部(E107°以西)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文中选用了可靠时段地震目录,应用震级—频度关系,计算6级以上各震级段年优势发生次数,对近1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进行...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发生背景及预测研究回顾 CNKI文献
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大陆西部的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值此玉树地震5周年之际,对该区域地震的预测研究进行回顾,从地震前兆资料、地震大形势、构造相...
结合青藏高原的块体构造和中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区域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区域计算,得到不同区域的应力场状态,证实了巴颜喀拉地块"东逸"的理论力学背景。根据块体构造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分析...
周边大地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指示作用及统计分析 CNKI文献
据1900年以来的世界大震目录,在统计周边大震与中国大陆地震的对应的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巴基斯坦及邻近区域的大地震发生后3年内,我国的7级大震有着明显的呼应性,对应率分别达到了90%和93%以上,并...
结合1900~2013年的历史地震目录,对青藏块体及其邻区不同震级段地震的发生频率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900年以来,青藏块体及邻区仅5年未发生M≥5.5地震,有16年未发生M≥6.0地震,有36年未发生M≥6.5地震,即M≥5.5...
使用青海省都兰地震台单台记录以及定位资料,对该台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统计了200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地震目录,根据该目录分析了2000年以来都兰地震台周边300 km范围内的地震资料,分别分析了0~100 km;101~...
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后,未来地震趋势如何,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青海省及邻近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地质构造、历史地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青海及邻近区域的地震目录等,进行周期划分,能量释放分析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