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刻书业以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在促进福建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由于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各界人士以及图书自身的传播力量,而辐射八闽,影...
作为朱子门人中具有突出成就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黄榦,其及门弟子遍布东南各地,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勉斋门人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笔者通过搜集整理,索得黄榦64位门人的事迹,以及大致的从学时间与地点,以期对我们今天所...
建阳名肆刘洪慎独斋刊刻的《群书考索》《文献通考》,各家书目均著录为"明正德刘氏慎独斋刻本"。此二书虽产自书坊,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坊刻本不同,其版权应属于委托其刊刻的官方机构。由宋至明,接受官私方、各...
长期以来,学界对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有诸多误解,而对隐藏在这一学说背后的重要意义,诸如"明公理,灭私欲""明正理,灭邪欲""明善理,灭恶欲"等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进而对其在...
闽台书院是闽台儒学的教育和研究基地,也是闽学文献的出版基地。宋明时期,以闽北书院为中心;清代,福州与台湾的书院后来居上。台湾书院刻书是大陆书院刻书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一脉相承,但也有所区别,表...
朱子《小学》的“孝”对宋元时期福建孝道文化的影响 CNKI文献
朱子《小学》对宋元时期福建孝道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引领其弟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进行研读,开启以童谣式的文学作品来传播孝道伦理的先河;二是引发福建学者掀起编纂诠释朱子《小学》读本的热潮,促使刻...
为古籍传播链寻找失落的环节——写在《福建历代刻书家考略... CNKI文献
在古籍文献的传播链——作者、编辑、刊行和收藏中,往往忽视了刊行这一环节。其重点,就是刻书家。为寻找这一失落的环节,笔者搜集整理了由宋至清福建福州、建宁、泉州、兴化、南剑州等九地共800多位官、私、坊刻书家的...
在朱熹的影响下,他的弟子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朱子的孝道伦理进行各种不同的研究、解读、充实和传播。其中,着重在孝道实践运用的有陈文蔚和度正,而黄榦、陈淳和真德秀则既重理论研究,也重视孝道在民间的推广...
莆田,宋代称为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治所原设在兴化,寻移莆田。兴化军是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藏书名家甲于全闽,闻名于世,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由于此...
朱熹在各地刻书,刻书中心建阳之外,刊刻数量最多的是在漳州,其影响可谓显而易见。而对泉州刻书的促进作用,则几乎不为世人所知。本文通过对朱熹所作相关序跋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其对泉州刻书隐性的影响,及在建构其理学思...
南宋时期,汀州的官刻十分活跃,留下不少精美的古籍善本。建阳詹尚首刊《绀珠集》,把雕版印刷技术从刻书中心建阳带到汀州,为明清时期闽西连城四堡刻书业的辉煌奠放了第一块基石。朱熹弟子杨方,在汀州刻印《太极通书》...
宋明时期儒学书院与佛教寺院的"阵地争夺战",其实质是传统儒学与佛教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激烈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在"佛老之营遍天下"的不利局面中,朱熹率门下弟子,以各地书院为阵地,全面开展了重...
明代是我国刻书事业的鼎盛时期,建阳作为著名的刻书中心,是当时全国刻书数量最多的地方。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中,曾将宋代建本书籍列为当地"土产",摆在建茶、建盏之前。无独有偶,明人王士性在《广志...
在建刻史上,建阳刘氏刻书世家以其刻书历史之悠久,知名的刻书家之众,传世的刻本之多,刊刻的质量之高,完全可以和建阳余氏相媲美。但由于前人较多地提到建阳余氏,加上史料之缺乏,人们对刘氏刻书的情况,除了散见于古今各...
真德秀(1178—1235年),字实夫,改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建宁府浦城县人。庆元五年进士。历官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福州、潭州,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等。师事詹体仁,为朱熹再传。学术上,被誉为"西山之望直继晦翁&qu...
本文对汪诗珮提出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建本,对杜海军提出的是"剧团刻本",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辨正,以为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去其偏,得其全,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
本文以南宋时期先后发生在武夷山地区的两种文化现象,即朱熹的"援佛入儒"与严羽的"以禅喻诗"为例,通过师承、地域、和佛学渊源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
为了将朱子学发扬光大,黄榦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道路。他在福州书院、庙宇和民居的教学实践和对朱子学的执着传播,可谓前无古人,他因此成为福州历史上唯一入祀孔庙的理学家。他把朱子理学传播到福州,使福州成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