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蚕和家蚕对不同组分人工饲料的食性比较研究表明 ,野桑蚕不取食无桑叶粉的人工饲料 ,4 8h不出现疏毛现象 ,其食性较家蚕单一。以完成虫态的积温研究二者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 ,发现野桑蚕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较家蚕强...
自然状态下的中国野桑蚕蛹期 ,秋天发生的最终世代最长 ,其次是春天发生的第 1代 ,夏天发生的第 2代最短。将各季节野外发生的蛹移入实验室用同样的温度保护 ,调查其蛹期变化的结果表明 ,野外第 1代和第 2代的差异是由...
对于家蚕脂肪体的形态及生理功能,至今已有若干研究报告。关法(1976)、森精(1970)等对脂肪体作了形态学研究,报告了脂肪体在蚕体内的分布状况及脂肪细胞的超微结构,和久(1987)作了脂肪体在变态期间的组织细胞...
饥饿对家蚕的生理状况和经济性状均有不良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发育时期而异。本试验调查了5龄不同时期绝食饥饿对家蚕血液蛋白含量和吐丝量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考察了饥饿对蛋白质代谢和丝物质形成的影响,对生产上5龄期缺...
野桑蚕NPV与家蚕NPV的外形差异及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研究 CNKI文献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 ,发现从野桑蚕体内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 (BmmNPV)经空斑筛选 ,其分离株的多角体外形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的多角体外形呈现差异。对PCR扩增出的Bmm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进行克隆、测序...
本文以全龄人工饲料饲育的5龄幼虫为材料,调查了二化性和多化性家蚕品种在不同气温条件下的体温及呼吸量的差异。蚕是变温动物,体表温度及体内温度和环境气温虽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微小的差异,体内温度>体表温度&g...
从野桑蚕分离的NPV与BmNPV、ApNPV间的RAPD分析 CNKI文献
将野外收集的野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w-BmNPV)进行空斑筛选,纯化后的病毒通过碱裂解法抽提基因组DNA,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的基因组DNA为对照,用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野桑...
关键词: 野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RAPD
下载(62)| 被引(3)
家蚕生理学是研究家蚕生命规律的科学,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渗透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正以分子水平向着揭示生命本质问题进展,在农业生物的研究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在一...
五龄饲育温度对家蚕营养代谢及饲料效率的影响——Ⅰ.五龄饲... CNKI文献
桑叶成本占蚕茧生产成本的50%以上,因此提高单位重量桑叶的蚕丝产量,即提高叶丝转化率,是提高蚕桑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和日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很少研究这一问题.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由于蚕业界的努力,蚕...
有关蚕的营养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期的研究中心课题是叶质和蚕的生长发育及蚕茧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稳产措施。但由于桑叶的成分不能任意改变,无法单独确定各种成分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因而无从了...
蚕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中,能顺利地进行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但在食物短缺、气候寒冷的冬天,蚕就不可能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只有成功地渡过这个不良环境,才能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蚕卵是不向外界摄取食物的...
蚕生理学是蚕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我国在学校中开设蚕生理课程始于1898年的杭州西湖蚕学馆,至今仅有90年的历史。在我国,蚕生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很年轻,但我国的蚕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蚕丝生产就有...
五龄饲育温度对家蚕营养代谢及饲料效率的影响——Ⅱ.对饲料... CNKI文献
本试验调查了在不同饲育温度条件下,五龄对桑叶粗蛋白质的食下消化,蛋白质的异化代谢及留存分配等情况,探讨了五龄饲育温度对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初步结果为:在20℃-30℃范围内,较低温度使发育减慢,龄期延长,从而使蛋...
无滞育多化性蚕品种是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它不仅应用在生产上,而且是家蚕育种的原始材料。由于这类蚕品种终年不滞育,因此要保存该物种就必须长年不停地进行饲养,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温带地区,冬季桑树落叶...
家蚕卵的滞育,是由咽下神经节(SG)分泌的滞育激素诱导产生的(长谷川1951,福田1951,吕鸿声1958).直到70年代中期,还认为只有SG分泌滞育激素,而其他内分泌器官都未被假设同分泌滞育激素有关.1976年竹田敏报告了非滞育卵...
通过对全国100多个城市的1万多名消费者的丝绸消费行为及意愿调查,寻找扩大丝绸消费的途径与对策。首先介绍了调查的方法、对象及其结构;然后介绍了调查的内容、结果与分析;最后提出:国内消费者的丝绸消费行为存在较大...
通过一万多名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外观、质量、价格、品牌、时尚性等因素的反应调查,进一步了解影响丝绸消费的主要产品因素和不同消费者对产品因素反应的差异性。调查结果发现,由于消费者职业、年龄、收入的不同,对产...
综述了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从殷墟的蚕茧、钱山漾的丝线和丝绸残片、南杨庄的陶蚕蛹、河姆渡的"蚕纹"骨盅等出土的文物研究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的古野蚕;从近年来对家蚕染色体数(家蚕及中国野桑蚕的...
家蚕脑的生长和脑神经分泌细胞的活体观察(简报) CNKI文献
国内外对家蚕(Bombyx mori)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但一般研究的方法是采用组织切片中染色法的。日本的小林胜利(1959)、诸星静次郎(1973)、赤井弘(1974)等根据神经分泌细胞的大小和染色反应,把脑神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