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报道大地热流剖面测量的系统成果,进而分析南北剖面的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热演化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南北各地体不同的构造变形环境所诱发的深部热作用和放射性生热、摩擦应变生热和深部热流分量等热源组分...
1991年6—8月对青海柴达木盆地21个石油勘探孔进行了钻孔温度测量,其中8个用于热流计算;从油田已有的测温资料中选取了14个孔用作热流研究.为解决线性温度段与采样段的不匹配,对176块岩样的实测热导...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共获18个实测地表热流,波动于30-79mW/m2之间,平均56±15mW/m2.数据集中分布于昆仑北缘至柴达木北缘和祁连-河西走廊至北山南缘两段,中南祁连和北山北部为两个...
沈显杰 杨淑贞... 《地球物理学报》 1995年S2期 期刊
关键词: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 / 壳幔温度 / 正演计算 / 岩石生热率垂向分布模式
下载(230)| 被引(25)
对“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近代隆起成因的探讨,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地质命题之一,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对隆起的时代、幅度、速度、形式和过程,作了大量探讨和论述,并发表了一批隆起速率和起迄年代的数据。中国地质...
通过对羊八井热田浅层热储及下伏花岗岩基温度场的分析,阐明了热田南北两部分热储特性的差异性和热液补给的同源性,进一步得出:念青唐古拉山前断裂带和唐山山前断裂带是热田的边界控制构造,而热储内的第四系岩性分布则...
测定了采自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露头和钻孔的97块岩石标本的放射性生热率(A),结果表明:藏南花岗岩(n=12)和藏北花岗岩(n=24)的平均生热率A值分别为3.2±1.5μW/m~3和2.6±1.6μW/m~3,与全球17个热流省的统计...
本文以13个实测热流值为主,综合了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正演拟合的模型研究,展现了青藏高原自陆-陆碰撞以来的40Ma间地体的构造热演化过程。文中着重强调地体构造变形是壳幔深部热作用的主要诱发因素,据此用板块...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利用地热能发电的唯一高温热田,目前已建成装机容量为7000kw的地热发电站。根据我所与西藏地矿局1982—1985年技术合作协议,在1982年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了热田的地热资源评价...
沉积埋藏史控制油气成熟史的机理——以青海柴达木盆地为例 CNKI文献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统层资料解释的地层厚度、泥质岩百分比和统计热流值三类实际资料,对第三系沉积岩分布区进行网点数据读入,用B-T-M软件对703个网点进行了以埋藏史、受热史和油气成熟史为内容的盆地三史模拟,进而以...
提出一种粗略估算高温地热资源的近似方法。西藏热流研究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所提示的多层次地壳热结构的概念模式,用作估算喜马拉雅地热带资源量级的基础模型。通过依次确定地热带内热源体面积随深度的变化,上覆地层中...
1985年以来,在西藏中部的羊八井、拉多岗和羊应乡等地热区测得了一批传导型或传导-对流型钻孔热流值。来自羊八井深部温度场的信息,提供了量级为83—108mW/m~2的传导热流;在拉多岗和羊应乡分别获得了185mW/m~2和194mW...
本文以拉萨-冈底斯地体代表喜马拉雅造山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期的活动地体,建立其相应的运动学-抬升模型.模型参数的取值以最终拟合由综合古地理研究确定的抬升历史作为制约条件,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印度-欧...
中国境内为数众多的地学断面(GGT)中,纵贯青藏高原的亚东-格尔木断面以其独特的陆-陆碰撞造山隆升的构造演化环境,以及厚壳与热壳相容并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举世瞩目。其中大地热流测量结果,建立了全球海拔最高的纵贯...
1982年在藏南的羊卓雍湖和普莫雍湖获得了青藏高原首批热流数据(平均热流值分别为146mW/m~2和91mW/m~2),在此基础上不仅成功地概括出了藏南多层次异常壳-幔热结构,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热演化机制。自1986年执行...
地热—Ⅱ型稳定分棒式热导仪——岩石热导率精密测量装置 CNKI文献
地热-Ⅱ型岩石热导仪是在地热-Ⅰ型基础上,参考美、法同类装置的性能特长,改型设计研制而成的。采用了国际地热界通用的一维稳态分棒原理和结构,并成功地应用了计算机程控测量。仪器为平行双架式,可同步运行。该测试系...
青藏大地热流和高原南部的地体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 CNKI文献
一、综合构造热演化研究的意义 文献[1]首次报道了亚东至柴达木断面中13个测点(区)的热流值。经过进一步系统分析和核实,这批数据连同热流测点的经纬度、井号、线性段的深度、温度梯度G和岩石平均热导率,以及热流的类...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计算机三史模拟和第三系沉积岩含油气远景... CNKI文献
青海柴达木盆地系统的地热研究,是在38年油气勘探和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和勘探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于1991—1993年进行的,它包括:大地热流测量、地温场分析、古地温恢复、...
将柴达木盆地内第三系沉积岩分布区用10km×10km的网络覆盖,得到703个数据采集网点.每个网点输入地层结构、泥质岩百分比和地表热流作为模拟的初始参数,应用网络式盆地模拟软件,对沉积埋藏史(B)...
经中法九名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1982年9月首次在藏南羊卓雍湖和普莫雍湖测得二批共12个热流数据。羊湖和普湖位于拉萨西南90公里和130公里处,湖面海拔高度分别为4440米和5008米。构造上两湖均处于北喜马拉雅变形复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