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合大学作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在办学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形成了高尚、独立的大学精神,被人们给予极高评价。然而,人们对西南联合大学校务管理的投入、院系机构设置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以及教...
民国时期由教育经费问题引起的罢课罢教运动,是教育经费独立思潮形成的引信。思潮深刻揭示了教育经费不独立的严重危害,探索了实施思路和举措,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席卷全国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运动促使各级政府建立...
民国时期,一大批著名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为全校师生指明了奋斗努力的愿景。为此,这些中小学通过结合自身办学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订立承载育人理念的校训,谱写描绘学校发展宏图的校歌...
中国近现代正式颁布了4个学制,虽然各有其地位,但1922年所颁布的"壬戌学制",被认为是最适应中国国情,实施时间最长,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校系统制度。这个学制在起草和修订过程中,广东省教育会发挥了...
西南联合大学是全面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组而成的一所临时捆绑式联合的著名高等学府,三校从长沙临时大学联合办学开始,西迁昆明后一如既往,坚持联合办学,直到全面抗战胜利。其实,西南联大的捆绑...
临床视导是台湾地区实施中小学教学评鉴活动时所采取的课堂观察模式,是教学评鉴活动的重要工具、手段和方法。通过由计划会议、教室观察及回馈会议三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反复的临床视导活动,收集教师教学表现的真实信息资...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教育部决定设立三所"临时"大学,并迅即将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建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首开临时联合和独立并行的办学体制。迁到昆明后,虽然更名为国立...
陶行知特质独异的儿童观,由本土文化、欧美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儿童观、对苦难儿童的爱和时代需要等因素建构而成。从生命实体角度划分,儿童是活人、是人才幼苗;从学习的角度划分,小孩不小不笨、有创造力、有发...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空前拮据,而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推行在即,各级政府纷纷采取褒奖捐资兴学举措,根据捐资数目确定所颁发奖状、奖章、奖牌或匾额等褒奖等级和颁奖者级别,鼓励和刺激社会各界好善乐施人士...
全国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定县为平民教育实验区,进行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影响世界的平民教育实验,推行包括卫生健康教育在内的平民教育。在人财两无的情况下,从定县农民的食品、衣服、住房和其他普通卫生与健康状况四...
陶行知学贯中西,将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主教育思想。其民主教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是陶行知毕生倡导的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诸元素编织而成的和谐的...
别开生面 独辟蹊径——评周洪宇主编《中国教育活动通史》 CNKI文献
由周洪宇教授主编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教育活动通史》(8卷),最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的出版给教育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一《中国教育活动通...
关键词: 周洪宇 / 《中国教育活动通史》 / 教育活动
下载(507)| 被引(2)
我国台湾地区构建的中小学教师评鉴指标体系,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教师评鉴划分为不同的评鉴层面,主要以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为主要评鉴内容。这种系统化、具体化的教师评鉴指标体系,既规定...
民国时期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实施德国教育家、近代教育学理论奠基者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思想,希冀通过训育的实施收到中小学德育、管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效果。无可置疑的是,教师是训育实施能否收到实效...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极大的关于教育功能的主张。近现代中国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信仰教育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实践。但是,就"教育救国论"的评价问题,历来聚讼不清...
民国时期国学教育运动在内忧外患中形成,表征着教育界、学术界的深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拯救中国文化,他们通过成立国学教育机构、开展国学研究、中学教育渗透国学、中小学读经等方式推进国学教育。他们爱国和弘...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界为配合军事斗争,为教育适应抗战之需与夺取抗战胜利献计献策,形成了强劲的战时教育思潮。他们适时地提出了颇有历史意义的教育应当深刻反省,"战时需作平时看","平时需作战时看&q...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它是苦难而命运多舛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目睹国难日深,国学地位日趋微贱,社会道德人心日渐消沉,而西方思想文化长驱直入极显强势的时刻,为救亡图存,寻求中华民族出路,探...
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熊贤君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女子教育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子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不道德、不人道;新文化运动后,伴随着“女子解放”、“男女平权”、“男女受教育机会均...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取得骄人的成绩,不仅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各类骨干,也为大学培养了高质量生员。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处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中学能够保证学生轻松学习,能够坚持独立的办学理念,能够坚持按人才成长规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