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与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目前存在3种主流认识,即(65±5)、(45±5)和(30±5)Ma.文中厘定了5种碰撞判别标志,包括板块运动速率的突然衰减、俯冲型岩浆作用的停止、大陆之间的物质交换、海洋的消亡...
关键词: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 / 判别标志 / 转换断层 / 板块俯冲带
下载(791)| 被引(42)
印度陆块新生代两次仰冲事件及其构造驱动机制:论印度洋、特... CNKI文献
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是印度洋扩张和特提斯洋闭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这3个板块的相互作用致使印度陆块发生过2次向北的仰冲:早期(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7Ma)仰冲受其超高速运动(>140m...
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
目的研究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过程。方法川西南构造变形野外研究。结果川西南山地的隆起破坏了四川原型盆地,大凉山中生代凹陷以及楚雄盆地原本可能是四川原型盆地的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的隆升与两个背斜构造的形成有...
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地质力学】读书笔记 CNKI文献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以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地质学以区别传统地质学,地质学研究从而从定性走向了半定量-定量化。学术观点是见仁见智,强调百花齐放,但是李四光先生以力学为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关键词: 李四光 / 地质力学 / 定性及半定量-定量科学 / 地球自转
下载(352)| 被引(0)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CNKI文献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呈北东—南西向将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华南地块分割开。前者主要是由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组成 ,分布在古特提斯海的东缘。后者由前寒武纪基底和上覆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盖层组成。...
关键词: 龙门山 / 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 / 印支期 / 转换断层
下载(1941)| 被引(307)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规模最大的一条新生代走滑剪切带沿云南滇西的哀牢山-点苍山山脉分布。构造和地貌证据表明,该山脉的形成可能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2~17百万年),以差异性大规模的隆升为特征,同时...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演化——主要构造一热事件的制约及其成因... CNKI文献
尽管青藏高原具有至少5 000万年漫长的演化历史,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多是基于一些持续时间很短的构造、沉积、热和气候等事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发生在高原内的主要构造一热事件进行梳理,并在时空上进行对比,...
板块汇聚带的造山和重力垮塌作用及其力学成因:以雅鲁藏布江... CNKI文献
从大洋底部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变化可以看出,大洋的扩张速率是时常变化的,这种变化与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一样,对板块汇聚带的应力和应变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国存在众多不同特征、不同年代的板块汇聚带,根据其中发生的...
雅鲁藏布江位于印度和欧亚大陆汇聚带内 ,其形成受到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差异性抬升的控制。冈底斯山抬升在先 ,发生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一系列起源于冈底斯山和青藏高原的水系向南先是流入特提斯海 ,在特提斯...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新生代地壳缩短量的估算及其地质依据 CNKI文献
发生在始新世((45±5) Ma)的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和持续的陆内汇聚作用使得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缩短了大约2 000~2 500 km. 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地插入青藏高原之中, 造成地壳的大规模...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相互作用下,滇西三江造山带在新生代中期发生了强烈的东西向缩短,地壳物质的大规模推覆作用形成众多的飞来峰。野外调查发现:这些飞来峰中有的在就位后没有再发生过变形,如分布在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
拉鸡山断裂带位于祁连山褶皱带内 ,呈北西 -南东向延伸。后者构成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 ,由三个主要构造单元组成 :北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的板块缝合带 ,中部是一个元古代的结晶地块 ,南部由一套晚古生代到三叠纪的被动大陆...
造山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气候变化可形成两类河流系统,一是垂直于造山带流动的横向河流, 二是平行于造山带流动的纵向河流,它们分别将沉积物卸载于前陆盆地和侧陆盆地中.侧陆盆地不仅 比前陆盆地演化历史长,而且可保存...
同碰撞岩浆作用是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种类型岩浆岩广泛分布于高原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中,其中有的来自地幔,不过规模都不大,它们是如何穿过异常厚的地壳侵位到近地表或喷出地表,这还是个未解之...
对滇中小江走滑剪切带中的挤压变形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尽管这些变形多发生于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岩中,其形成时代却可能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和小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有成因关系,并导致了走滑位移量的衰减。昆阳群...
东喜马拉雅缺口位于西藏东南部米林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只有 450 0 m,远远低于喜马拉雅山其它地段。我们的研究揭示 ,它的形成是由一条规模很大的 ,称之为米林韧性正断层的活动造成的。断层带的宽度至少有 2 0 km,大体...
金沙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这里说的金沙江是指流经西藏和四川分界线的一段)。笔者认为,该断裂带是一条近南北走向的古代转换断层。在这个断裂带内,存在一个二叠纪—中三叠世的转换断层沉积盆地。这个古盆地里面...
关于祁连山东段地块的构造叠加和折返的讨论——答左国朝研... CNKI文献
左国朝等人对我们的“青海拉鸡山:一个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一文(王二七等,2000)中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学术争鸣有利于促进祁连山甚至广义的造山带的研究,我们表示欢迎并感谢《地质论评》给我们以答辩的机会。 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