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和优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性抉择和根本出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各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是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理论研究。这一研究通过重新定位农村社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阐明以农民和农村为发展...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呈现出"低效与弱质化"特征。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既有刚性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劳动力转移速度、家庭经营等不利方面,也有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历...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 ,阶层分化使当代中国阶层构成呈现出新的态势 :农民阶层的职业分化加剧使农民人数急剧下降 ,但更深层次的分化很难在短期内完成 ;工人阶层的职业内流动使传统的蓝领工...
作为国家预警机制的组成部分,防空识别区的实质是基于国防需要而设立的预警区域。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中国政府在新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综合考量中国总体安全形势后的重大战略决策,此举有利于强化我国防御空间、确保发...
在分析农村劳动力外移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背景下有关新型农民的涵义及其培育机制问题,提出应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加大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中国快速和平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大国国民意识的欠缺成为影响和阻碍这一进程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在理解和处理国际关系时缺乏理性;对国际责任缺乏担当和认同;对自身能力与地位的认知不够客观。要养成与大国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地缘安全环境复杂多变。2010年以来,不断崛起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在告别过去十年相对稳定的态势,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摩擦期,周边安全形势明显恶化。一、美国战略重心调整对中国...
农村文化是一个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相对独立系统,但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却长期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文化建设应以农民为本位,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通过挖掘农村文化的固有价值,使适合农村生...
2011年8月30日,野田佳彦就任日本自1885年内阁制建立以来的第95任第62位首相,也是日本近5年来的第六位、民主党执政1年11个月的第三位首相。二战结束至今66年间,日本换了33位首相,平均任期约24个月,使得日本首相的平均...
阶层分化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阶级结构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一变 化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展开、并不断走向深人 的。高强度大规模的阶层分化不仅改变了中国原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出于对转型时期的现实和三农问题历史成因的考察,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得出的结论。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作为强有力的组织者和积极的直接参与者,通过制定周...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的现实背景下,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新型农民是顺应我国社会转型和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农民、知识农民和现代公民。新型农民的培育应注重四个方面的建...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依法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普遍存在的人才"瓶颈"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总体来看,造成合作社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强势"领办"方式下人才产生途径...
由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外生后发型的特点 ,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再加之中国社会转轨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 ,决定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
素质教育已是党和政府以及整个教育界的共识,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战略举措。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与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相关的公民政治素质的培养目前还没...
“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进一步阐述。这一政策既是对迄今为止我国周边外交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反映了我国对外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既继承了“...
马小红 白蕴芳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年03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