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预算法实施的核心问题,是使公民的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最优化满足;通过何种实施机制实现这一目标,是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超越盎格鲁-撒克逊式预算模式,建构中国预算法实施的现实路径,需要更多地从公民视角探讨预算法...
中国预算公开实践显示,法治化是预算公开的必然选择。预算公开法治化的实质在于实现预算权的规范化。现代法治国家预算权规范化的发展先后诞生公法进路和私法进路,但当前中国预算权的配置与监督在两条进路上都面临着一...
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理念及其维度——兼评《社会救助法(征求意... CNKI文献
法理念是社会救助立法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理念包括国家与社会责任并重、城市与农村一体化、输血与造血方式同步、常规与应急措施结合、社会救济与保险功能协调、实体法与程序法融合等内涵。转型期特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公共预算作为财政体系的核心内容,预算治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2014年8月3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精神赡养是亲属法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事关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与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护。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既是一项道德权利,又是一项法定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样态,精神赡养权具有与一般权利不同的特点:形式上的不明确...
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是现代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律制度,蕴含着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共同支撑着现代法治社会的民生保障。合理实现社会救济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两法救济功能的优化组合以及彼此间协同效应...
科研管理部门对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过于注重经费的财政属性,忽视了科研经费的社会属性及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使用权利。近年来科研政策改革仍受制于行政(权力)管制思维,致使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仍面临诸...
当前殡葬改革中执法秩序混乱和行业垄断暴利的乱象横生,主要可归因于地方政府的改革压力、殡葬领域的立法缺失以及管办不分的体制弊端。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行需要厘清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的界限以及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之...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核心之举。当前,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组织机制不科学、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经费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科研...
绩效预算是作为善治的预算治理的价值目标与衡量标准。预算善治的基本内涵决定了绩效预算必须以结果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分权为手段,同时以绩效问责为约束。为此,我国绩效预算治理改革不仅需要完善预算法律法...
科研管理政策改革释放的法治信号解读——以《关于优化科研... CNKI文献
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和提升科研绩效一直是近年来我国科研管理政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8年7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正是科研治理变革的重要举措。细研该政策文件可以...
政府主导精准脱贫责任,是《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与《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所确立的政治任务,也是政府的行政义务。这种责任内含的受拘束属性,在逻辑上可解构为"引导-激励"的构成要件,分别以积极...
科研不端惩戒是实现"后学院"时代语境下科学精神复归的核心举措,传统科研不端惩戒以道德约束为核心,在科研不端行为形式愈发多样、程度愈发严重的背景下逐渐乏力,科研不端惩戒在主体、行为与责任等方面均存...
我国市场监管立法与市场经济几乎同步发展,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法治一直被视为经济法治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拓展,让市场监管法在促进和维护市场秩序过程中担当起应有的职责,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多...
社会救助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社会救助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相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体而言,政府作为社会救助的供给者是义务性和兜底性的。社会救助法治化的关键在于明确和规范政府的供给职能,注重社会救助...
在迈向科研自由的过程中,一系列科研经费"松绑"政策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预示着我国科研经费治理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些"航标"在彰显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与注重管理技术改善的同时又具有诸多局限性,如经...
针对各地大肆泛滥的税收优惠态势,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要求落实税收优惠的法定性。税收优惠的法定性与分权性绝非天然矛盾,合理的税收优惠分权是实现税收分配正义的制度保障。坚持法定原则和量能原则是税收优惠分权的基...
近年来,随着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政策的不断调整,将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的需求日益迫切。探索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立法,关键是对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法律关系进行认真考察,并以此作为制定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指引。...
经济法立法评估是促进经济法实施,提升经济法治绩效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经济法立法评估形式化倾向严重,存在评估对象选取不均衡、评估主体结构单一、评估指标欠缺科学性与体系化、评估结果反馈与应用机制缺乏等问题,...
实现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人才及其教育机制的创新,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是法学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当下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
蒋悟真 黄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01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