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世群才,稍入轻绮",物之声、色的发现及描绘之能事,成为晋宋诗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一近世潮流,钟嵘、刘勰都给予了批评。他们主张诗歌创作不应耽于物色之巧,而应继承汉魏比兴传统,回到"应物斯感...
所谓"北宋写刻苏东坡手书《陶渊明集》"(以下简称为"苏写本"),是基于苏陶关系的传说而制作的,并非苏轼亲写。王氏宣和本陶集,被认为是苏写本的北宋底本,但无法被证实。从宋至明,以手书上板为主要...
"腴辞云构"本是《文心雕龙》中形容《七发》之语,亦可用来概括西汉大赋虚拟空间的语言艺术。这种虚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在经营虚构空间,即赋中的空间本身就并非人间实景,而是通过文学想象所建构的世界;...
从光武帝、明帝到章帝,东汉统治者主导了一场绵延数代的礼乐改革。这场改革深受谶纬思想影响,其目的是重建礼乐秩序。在此过程中,东汉儒者采用"依准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的办法制作新的汉礼。于是,在...
西汉甘泉祭祀仪式的文学影响——从“采诗夜诵”到甘泉诸赋 CNKI文献
西汉时期在甘泉地区举行的国家祭祀仪式及相关活动,对当时的相关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采诗夜诵"活动与甘泉祭祀仪式中实现天人感应的环节是相契合的,参与到这一表演过程的作品因此往往具有仪...
六朝杂史、杂传与咏史诗学的发展——从阳休之《陶渊明集》... CNKI文献
北齐阳休之本《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内容多取六朝杂传,体例近乎类书。它虽是伪书,但与陶渊明的咏史诗文之间存在某些共性,尤其是在杂史、杂传史料的使用和历史观等方面有相一致的倾向,导致过去有人认为它...
基于乡里社会的十六国胡汉民族关系——以华北与关中地区诸... CNKI文献
十六国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是在乡里社会生活基础上存续的。胡主先是依赖同乡建立政权,吸纳在地乡党入仕,同时,扶植流亡的乡里宗族,设立侨郡,使之壮大,既而恢复乡里选举制度,加强对乡里人才的拔擢与管理。这些都说明了...
班固《典引》以"典"为名,自命接续《尧典》而为文;又在序中反思前人文章"靡而不典"、"典而不实",从文体学、文章学角度提出了"典"这个重要命题。萧统《文选》将此文归于&quo...
唯务从实,追寻进境——业师傅刚教授学术教研工作侧记 CNKI文献
业师傅刚教授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学者。这句朴实的概括言语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匍匐于书桌时的白驹过隙,是他在文献故纸中自知甘苦的寻寻觅觅,也是他在诸般思潮滚滚袭来后的初心不改。傅师在魏晋南北朝、先秦...
从国民语文教育到文学经典普及——余冠英先生学术思想溯源 CNKI文献
余冠英先生在他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有着一以贯之的基本学术思想,那就是以推动国民语文教育来促进经典普及,将学术研究成果用于服务社会大众。这一学术思想的形成,要追溯到他在清华大学求学和工作期间。那时,他受到朱...
历史感与诗学传统的形成——以中古时期易代相关的诗学现象... CNKI文献
人们常通过对照过去与现在,来寻找通向未来的道路。这种历史思考在急于探求未来走向的易代之际尤其突出。人们关于历史的体验、认知、评价和感受等,即是相对于"历史理性"而言的"历史感"。历史感会...
西汉赋家大都曾任郎官。武帝重用郎官赋家,使之参政议政,于是他们在"朝夕论思,日月献纳"的内朝政治环境中,将赋作从个人咏怀抒写发展为国家政治之颂美,促成了赋、颂二种文体的结合;昭宣后郎官赋家逐渐被边缘...
《陶渊明集》东渡日本后影响很大,尤其是江户时代以来,多次被翻刻、选抄和注译。它在日本的文献接受,始终与日本本土的文化语境紧密结合。翻刻者的底本选择、选抄者的注评眼光和注译者的文献视野,都反映了日本社会从多...
过去有研究认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文学的复苏,主要由于南朝文学力量的北传。这一观点,忽略了北方地区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南朝文化虽然对北方地区形成了影响,但北方地区文学复苏的真正引领者是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冷淡存知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中的深情 CNKI文献
偶遇十几年不见的老朋友,寻常人一般会激动地询问朋友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唯恐错过细节。如李益"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喜见外弟又言别》);或者感慨对方的变化,如老杜是老泪纵横,"访旧半为鬼,惊呼热...
东晋庐山慧远立莲社之传说在五代以后颇为盛行,北宋时出现了该主题的绘画高潮。受此影响,从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开始,莲社故事经绘画艺术、文学叙事两条途径正式进入《陶渊明集》中。明清多种陶集序跋、注语对...
从西晋末年永嘉丧乱到隋朝统一南北,北方地区文学的发展是如何从遭到巨大破坏的境地逐渐走向复兴,成为通向隋唐文学的关键一环的?南朝文学的北传,曾是这个问题的常见答案。然而,纵观整个十六国北朝文学发展脉络,外部因...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身为"北地三才"之一的北齐文人魏收,来到江边,送别即将返回江南的陈朝使者徐陵。徐陵是梁陈之际最负盛名的宫廷诗人。他少年成名,与另一位"穷南北之胜"的著名文士庾信,...
在西晋覆亡之初,北方广泛分布的坞壁对于晋末文人、文学具有间接的保全作用。当时,北方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文学活动难以进行,尤其是曾经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学发展局面被彻底打破,人们大量逃往坞壁。在整个北方地区文学发...
"独山莫本"《陶渊明集》是贵州独山人氏、清代藏书家莫友芝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根据"旌德李氏翻宋本"(即李文韩刻本)翻刻的一种陶集。此种陶集在清末以后流传甚广,在汲古阁旧藏十卷本《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