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药白芍药简称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种。1主要功能1.1平肝白芍酸寒入肝经,功能平肝潜阳,主治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鸣耳聋等,常与怀牛膝、代赭石、牡蛎、鳖甲、玄参、茵...
熟地黄熟地黄简称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精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心悸怔忡、眩晕耳鸣、须发早白,以及内热消...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八》中提出:"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经文中的
重点探讨了中药的品种、采收、贮藏、加工等因素对中药疗效的影响,认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应客观了解并重视影响中药疗效的每一环节,确保中药疗效,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事业的发展。
合欢皮合欢皮味甘,性平。归心、肝、肺经。功能解郁安神,活血消肿。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仆伤痛等。本品的品种与用量是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重点。1品种合欢皮解郁安神,是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失眠、健...
《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的中药特殊用法探讨 CNKI文献
用文献学方法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的中药特殊用法进行了初步整理与归纳,计13种,即滴鼻法、吹鼻法、擦牙法、外洗法、热熨法、烟熏法、铺垫法、敷贴法、脐疗法、导尿法、足疗法、嚼服法、食疗法等,这对于拓...
乌梅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等。临床应用时需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药性乌梅可升可降。本品花开于冬,实熟于夏,禀春气至足,春...
中药合理应用 第13讲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合理应用 CNKI文献
凡以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由于化痰药多有止咳平喘功效,止咳平喘药多兼化痰功能,故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的合理应用一并论述。【辨证候用...
试从《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谈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与剂工... CNKI文献
依据《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初步探讨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与中药学的剂、工、质、效。认为干姜附子汤方证反映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精华,提示了症状排除法的诊断方法,树立了应用小方的典范,引导了后世"火神派...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肝阳上亢的主症有面红目赤、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肝风内动的主症为惊厥抽搐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二者的...
中药合理应用 第17讲 补阳药与补气药的合理应用 CNKI文献
凡以补阳为主要作用、主治阳虚证的药物称补阳药,凡以补气为主要作用、主治气虚证的药物称补气药。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阳虚与气虚每每并见,故补阳药与补气药的合理应用一并讲述。【辨证候用药】补阳药主治...
《尚书·洪范》曰 :“曲直作酸”。曲属阴 ,直属阳 ,曲直作酸是说阴中有阳而后作酸。药性酸味 ,其功悉是若此 ,能曲能直 ,曲者收之义 ,直者散之义 ,故《汤液本草》谓 :“酸能收能散也。”下面就酸味的作用做初步探...
土茯苓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能清热利湿解毒,古代用作治杨梅疮毒的主药,且有解汞毒作用,近世常用治湿热疮毒、热淋等。临床使用时,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药性土茯苓药性平和,又名冷饭团、余粮。《本草乘...
山药山药又名薯蓣,甘平,归肺、脾、肾经,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山药干品、鲜品皆可入药,然《本草纲目·第二十七卷》谓:"干之,入药更妙",提示山药以干品入药为佳。使用山药,有以下3个要点需...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亦称杀虫药。本类药物主入脾、胃、大肠经,对人体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寄生虫有麻痹、毒杀、驱除作用。驱虫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蛔虫病、绦虫病、钩虫病...
人参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其栽培者称"园参",野生者称"山参"。园参经晒干或烘干者名"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名"红参",白糖水浸制后干燥者名"白糖参"。山...
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活血力量强者称破血药。本类药主治瘀血证。证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癥瘕积聚,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出血紫黯...
黄柏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等。临床使用黄柏时,备其药性、炮制、配伍、用法、用量、不良反应...
黄芪味甘、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疗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其1日用量为9~30g。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所治病证、配伍药物等不同情况,斟酌用量。本文就黄芪在不同配伍中的用量做初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