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CNKI文献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以及相邻的越南、缅甸北部地区的5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和10个地震破裂带资料的力学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现代构造活动特征。并得出由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小...
云南地壳轮廓呈向东南突出之舌形,在前舌与后舌之间,莫霍面起伏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状。地震测深结果与重力异常反演地壳轮廓大体一致,探测到渡口楚雄幔隆等上地幔起伏。测深结果表明,云南地壳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主要分界...
本文给出中国西南及邻区1973—1979年70个M≥4级地震的P波初动解。用震源机制、地震裂缝、震区水平形变及跨主干断层基线长度复测的长趋势变化,讨论了以康滇菱形断块为中心、北及川青断块、南和滇西南块断带的板内断块...
讨论了腾冲地区在D-E2时期的板块拼合演化过程及其大地构造单元位置,用以说明腾冲火山地热区的现今区域构造条件,讨论了火山喷发时期与板块碰撞时代的关系。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只有引入康滇菱形断块的南南东向移动,才能比较圆满地解释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复杂图像和强震活动特征。强调必须注意板内断块的具有某种主动性质的相对运动。西南应力场自中生代以来基本上...
本文给出龙陵地震序列的应力场分布及发震断裂的分析结果。龙陵震区的区域构造背景是三条断裂所包围的三角形块体,龙陵地震序列发生在这个块体的内外。在此块体内外,地震机制有明显差别:在块体内部,大震及强余震主压应...
本文侧重于讨论强震的中期异常特征及其预测标志。从方法特点出发,讨论了时纬残差异常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以及用于临震预报的局限性。研究了云南省内6级以上强震、相邻区域7级以上大震的时纬残差异常标志。资料中...
本文根据区域台网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云南省龙陵地区1971年至1980年的小震平均节面解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1971年2月至1975年11月,平均节面解的P轴方位同北东—南西向的区域应力场一致;2.大震前半年和大震后两天的P...
楚雄地震带的存在有如下依据:大震、中强震震中分布成带;带上有地震呼应现象;等烈度线轴向接近一致,有的近于互相衔接;近16年来的小震亦呈密集带状分布;构造运动性质一致。近二十年来的P波初动节面解表明,楚雄地震带构...
本文按应力场的调整变动造成有规律的地震活动秩序的观点,结合地震活动性特点研究应力场的变动,由板缘地震与西南地区板内地震之间的滞后探讨了西南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力源及其在地震活动性方面的反映。研究了板内地震...
本文以大震孕育发展具有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观点,认为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动特征和标志,总结了龙陵大震前地震活动的长中短临阶段的特点,尤其对中期阶段、短期标志以及中期向短期的转化做了初步讨论。
本世纪中国西南地区大震活动的三种秩序及其可能的力源 CNKI文献
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强震时空分布规律与力源的关系作了讨论。这种关系分为三类:A.与板缘正面碰撞有关,本期活动已深入亚洲内陆,活动秩序已完成;B.与康滇菱块等板内断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应力场增强与调整有关,本期活动秩...
对天地联合观测研究课题中的天体测量、定点重力和地倾斜等三种类型的台站的观测条件、地质构造条件等进行比较分析,意图为台站条件分析的规范提供一种可能的形式。
结合资料记载与调查,认为该地震发生在昆明市区西南边缘的西山断裂地段。
本文应用推广了的Aki尾波理论模式,忽略震源频谱含量的影响,考虑到仪器系统和地球Q-滤波器对尾波频散的影响,计算了f_p-t~*和k-t~*独立的两套尾波响应理论量板。在假定Q与频率有Q(f)=Q_0(f/f_0)~n关系的基础上,用云南...
本文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自有观测以来的时纬残差异常与云南及其周邻地区大地震的对应关系;并报导了孟连、丽江地震前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均有明显异常。这再次证明时纬残差的明显异常可为台站周围的强震预测...
一、前人工作簡介地壳与壳下层的分界面——莫霍洛維奇界面,簡称莫霍界面或是M界面,是地球内部一級的不連續界面。自从A.莫霍洛維奇(Mohorovii)在天然地震的資料中,首先鑑別出这个界面的首波以后,利用天然地震或是...
一、引言 目前,研究结晶基底,多采用地震首波的方法,利用反射波只能探测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浅层基岩面。由于柴达木盆地区内基岩面埋藏很深,界面性质很复杂,过去曾利用重力、磁力、电测方法和中频地震探测结晶基底,均...
时纬残差分析方法及残差变化与强震的相关性(英文) CNKI文献
本文改进了时纬线差的分析方法,改善了残差异常与强震的相关关系,减少了虚报率。综合分析两种方法的异常,可对预测地震的远近大小提供更多信息。给出了1983年以来的时纬线差异常与全部5级以上地震的对应结果。最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