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作为儒家的重要概念之一,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其中"立志"更是儒家成圣的重要工夫。王阳明极其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立圣人之志",并提出了"心之良知是...
王阳明的"良知"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作为情感感受的良知有其发用与流行的一面;从工夫论的角度来看,良知亦体现了主体的道德实践能力。结合"天理""性""心&...
儒家的"义"概念共有四重具体的伦理涵义,处于中心地位的是选择正义,即意志在伦理实践中的目的、目标和方法三个环节的选择正确性。目的选择的正确性是根据自爱原理选择仁爱作为实践的目的,因而是"仁&q...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对家具的需求数量也是与日俱增,使得中国家具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于红木家具有其复杂的工艺和名贵木材,加上保值、增值的特性,因此,红木家具...
王阳明晚年的良知学在"知行"问题上区分开了"良知"和"良能"两个概念,并通过"知行本体"的内涵变化赋予"良能"概念以"好恶"的新含义,这一含义在其心学思想...
舍勒对现代科学起源的社会学考察是其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人文因素和内驱力结构是决定现代科学起源的两个独立变量。他从整体论立场出发,分别考察了宗教、形而上学等观念因素和体现内驱力结构的社会精...
陈清春 庞博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年04期 期刊
仁爱之理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根据原理是意志选择所依据的善恶根据。正义原则是奠基于仁爱之理的观念应然,分为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一般原则即忠恕原则:恕的原则是"不伤害他人"原则,它作为底线原则是一切正...
舍勒反对康德理性主义的自律理论,提出自己人格主义的"双重自律"理论,即"伦常明察"的自律和"伦常愿欲"的自律。他通过"自身明察"概念将道德价值的普遍客观根据从康德的理性形...
朱熹对《大学》的重视在于《大学》所展现的学以成圣贤的总"规模"与"纲领",他虽对"正心"章着墨较少,但也完整展现了他的心性论基础和由心性论产生的工夫论。"正心"工夫在朱熹...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内容,"气"作为这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少为学者所关注。王阳明将"气"区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的气都是无善无恶的或至善的,后天的气都是恶的或...
王阳明心学理论中的"物"有四个含义。他首先从实践论的角度把"物"一般规定和总括为实践客体,即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实践客体的具体内容由实践对象、实践基础、实践条件组成:实践对象是"孝&quo...
试析王阳明的善恶思想——以“侃去花间草”章为例 CNKI文献
在"侃去花间草"章中,王阳明和薛侃就善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王阳明认为"意有善恶,物无善恶",意的善恶性取决于其与理、气的关系,不同于宋儒对天理的理解,王阳明认为天理是心之本然条理。从而...
“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哲学家那里,“天人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与和谐社会有着许多契合点,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
从道德本体到存在本体——王阳明晚年本体论思想研究 CNKI文献
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思想在晚年“良知说”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心本体的道德性到存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心本体从“至善”的道德本体发展到“无善无恶”的存在本体。王阳明晚年特别关注宇宙论问题,将心之本体扩展为宇...
“出入佛老”几乎是宋明哲学家必经的思想历程 ,也是阳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围绕阳明心学发生史上“阳明洞修道”事件中的前知和内照光景问题 ,分析阳明“出入佛老”过程中所发生的从身到心、从术到道、从仙到...
作为一个发展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统计学科的全面发展。通过介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作用及理论基础、方法,解析存在的分析方法滞后等问题,提出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
宋钘和尹文既是先秦同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又各具不同的学术倾向。从形名学角度,根据他们对“别宥”的不同理解,比较《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中的相关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以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共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