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和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得出矿物脱水引起岩石强度降低、电导率升高的实验结果.为壳内低速高导层的矿物脱水成因假说提供了新的有力的论证.
在相当于青海—西藏高原地壳低速层埋藏深度(20 ~30 km) 的压力条件下进行了角闪岩的变形实验。实验表明,当加热到800℃、1000 ℃时,角闪岩出现塑性变形,并进入稳定蠕动应变状态。由于岩石的塑性变...
介绍在510MPa 压力下,花岗岩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讨论了电导率变化的机理.(1)在510MPa 压力下。花岗岩的条纹长石于600℃开始消失,至700℃时它们大量消失并变为正长石.(2)在510MPa 压力下,600℃时花岗岩的电导率出现拐...
高温高压橄榄石含水实验表明,水进入橄榄石能加速其塑性形变,促进了地幔塑性流动。为上部软流圈成因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依据.
高温高压下橄榄石 (多晶 )含水效应实验表明 ,水不但可进入矿物孔隙 ,且能进入其晶格中 .从而与原 (干 )样相比 ,橄榄石显示了特有的光学性质和红外吸收谱带 ,矿物比重也下降约0 .0 2 .这些变化可能是上地幔低速层成因...
本文用变温盒、弗氏台和油浸法联合测定了河南太古代片麻岩以及西藏珠峰地区元古代和第三纪片麻岩中斜长石的成分和有序度。太古代片麻岩中斜长石的成分曲线正态分布,峰值An为22和27;其有序度高,有100—90极密区。元右...
绿片岩的力学实验表明 ,在围压 45 0MPa条件下 ,岩石约于 45 0℃开始塑性变形。温度升至 5 5 0℃时变形加剧 ,原来直径为 10mm、高 2 0mm的均匀圆柱体变成直径为 10 8mm、高 17 4mm、中部变粗的不规则柱体。这一结果...
一、前言1962年我们配制了折光率为1.502—2.010的一整套浸油。其中1.502—1.655的浸油用液体石腊和α-溴代萘为原材料,1.658—1.739用α-溴代萘和二碘甲烷,1.740—1.780用二碘甲烷和硫黄,1.780—1.814间浸油用二碘甲...
Under conditions of presseure that is similar to the depth at which crustal low velocity layer of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exists(20~30km),When heated to 900℃,plagio amphibolite shows plastic ...
1 引言华北地壳呈现3层结构,在地壳中部存在一个以低波速与电性低阻(高导)而与上、下壳层截然有别的特征层。这一不连续展布的壳内低速(高导)层也较广泛的分布于中国西北与西南以及世界上许多地区。地球科学家对这一低...
本文采用双变法测定了花岗岩、片麻岩中一批低温斜长石的折光率色散曲线,总结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斜长石的折光率色散曲线特征与其主要成份无关,甚至An差值在20以上,只要在相似的生成条件与相近的生成年代,折光率色散曲...
为探讨角闪石变化与低速层的关系,在围压3千巴、温度700℃、应变率为4.4×10~(-5)/秒的条件下,对角闪石进行了三轴压缩实验。 选用角闪石新鲜且量达95—98%的角闪岩,制成直径10毫米、长20毫米的圆柱。在固体介质...
关键词: 三轴压缩实验
下载(24)| 被引(1)
在高温高压及慢应变率下使磁铁矿岩样品发生了流变。对此过程前后的磁性测试表明,产生了与流变过程相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进一步研究说明,这种“流变磁效应”,主要是由于岩样内磁性矿物颗粒在流变过程中,由大致等...
高温高压下水对角闪岩和一些变质岩中弹性波传播的影响的机... CNKI文献
1.前言在有水情况下压缩波和剪切波波速(V_p与V_8)变化的研究对岩石圈的地震成层现象及其异常的地球化学解释有重大意义(Pavlenkova,1987),特别是在构造活动区和水热活动区,这些实验资料可用于解释沉积岩和变质岩(区)...
大陆古板块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板块体的边界特征。确定板块边界的标志很多,但从岩石学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标志是;(1) 蓝片岩及双变质带;(2) 蛇绿岩套;(3) 混杂堆积等。其中蓝闪石片岩及其共生的某些高压变质矿物是确...
青藏高原近代隆起原因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有限单元分析 CNKI文献
根据现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山区和平原的动力学观点,利用青藏高原北东向的简化构造剖面(全长约2000公里,深约80公里),对其当前的形变和应力状态进行了有限单元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印度板块运动是扰动重力均衡和...
新沂球粒陨石,为江苏省新沂县城岗公社徐庄村一社员在其家菜园附近所发现,降落时间不详。该标本经江苏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黄堂发同志初步鉴定,推断其为陨石,后送交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我们对此陨石的矿物组成、化学...
大陆地震多发生在10~25km 的深度范围,地震学家将此孕育与频发地震的中上地壳层称为“多震层”。海城和唐山地震区的地壳结构研究,发现在震区范围内部有明显低速-高导层存在,主要发生在此层位之上。这种现象同样见于...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和大陆地壳结构研究表明、壳内(深15—25km)存在着高导层,关于它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Mitchell 等认为,它可能是,在一定温压条件下,含结晶水矿物的脱水并诸存于壳内,形成一个具有高电导率的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