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热力站耗热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历史数据的耗热量预测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对未来第1,3,7天的耗热量进行数据回归预测。结果表明:建筑耗热量具有时间遗传特性,耗热量不仅与室外温度有关,还与前7~10...
实验研究了原土(粉细砂)和中粗砂回填条件下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获得了换热量随管内流体平均温度的实测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换热量与流体平均温度之间呈线性变化规律,在地埋换热器工作温度范围内,中粗砂回填...
对Q式供热控制系统的通/断式调节模式下,根据供热控制阀门的开启时间比分摊热费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热费分摊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对通道内布置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与流动减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1)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诱导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研究流动结构的控制与增强传热和流动减阻的作用...
齐承英 闵春华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年05期 期刊
为验证通断时间面积法热分摊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在石家庄、衡水、邢台、唐山等城市的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中采用了该技术。通过对2010—2011年供暖季实际运行数据的整理与计算,给出了各热用户单位面积供暖耗热量以及...
土壤储热技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从理论和应用二个方面对土壤高温储热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障碍和解决途径.总体而言,目前的土壤高温储热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齐承英 王华军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年01期 期刊
对目前我国热改过程中的供热计量控制方案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工程应用和改革控制模式出发 ,考虑国内系统的特点和居民使用习惯 ,提出了新型智能供热分户计量控制系统 ,分析了其优点。
本文对矩形通道内分别布置单排一对直角三角翼、矩形翼、梯形翼、斜截圆柱体、斜截椭圆柱体等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的效果在层流和紊流范围内(Re=800~38000)进行了对比性实验,并比较了各自对压力损失的影响,指出斜截...
一、引言2004年,河北工业大学齐承英等发表"新型智能供热计量控制系统"一文(《暖通空调》(2004,34(10)),提出了通断式供热控制系统(Q式系统)。随后,国内一些学者对基于楼栋热计量及热用户采暖通断时间的热分...
1.引言2004年,河北工业大学齐承英等发表"新型智能供热计量控制系统"一文(《暖通空调》(2004,34(10)),提出了通断式供热控制系统(Q式系统)。随后,国内一些学者对基于楼栋热计量及热用户采暖通断时间的热分摊...
纳米颗粒对赤藻糖醇/甘露糖醇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CNKI文献
以赤藻糖醇/甘露糖醇为相变材料,研究了6种不同纳米颗粒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并与纯赤藻糖醇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氮化硼和二氧化硅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其中添加氮化硼的材料稳定性最大提升了11.96%,添加二氧化硅...
根据多孔体内插物显著影响凝结液膜流动状态并导致液膜波动的特性,提出了用于大空隙率多孔体内插物强化蒸汽凝结换热计算的半经验准则关联式,用实验结果对关联式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该关联...
绕花丝管内插物对蒸汽-空气混合物系凝结换热性能的影响 CNKI文献
对蒸汽在竖直管内的凝结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含有不凝性气体(空气)时,蒸汽在光管内的凝结换热性能显著下降,而当蒸汽流速增大时,下降程度减小,进一步证实了现有的理论结果.特别是,实验发现,当管内...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换热性能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与分析;回顾了对其换热机理和换热特性计算关联式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以及关于混合工质换热强化技术的研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算例指出:在稳态导热型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中利用外推算法,有利于加快计算收敛速度、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计算精度.
对机械加工多孔管管束的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管管束的换热性能与单管有一定的差别;同一管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管子,其换热性能也不尽相同;其差别的大小及性质与热流密度及管束的结构有...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供热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大气雾霾治理的重点领域。在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清洁供...
建立了通断调控模式下计量供热系统的实验系统,对不同调节模式下的供热效果进行了模拟实验,得出了通断调控模式下房间的温度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房间的舒适度可以满足要求。
在波纹翅片上开设矩形翼和组合翼纵向涡发生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其强化换热特性,分析辅翼的几何尺寸,包括辅翼攻角、长度和宽度等对换热增强比Nu/Nu_0以及综合强化换热因子(Nu/Nu_0)/(f/f_0)~(1/3)的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