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的隐含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作了测算。指出了影响我国城市建筑碳达峰的主要因素:一是建设规模和建筑寿命,二是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的高碳和高能耗。如果按既有发展模式(BAU),我国城市建筑在2030年很难碳...
城区碳中和的基础是自身减碳,要降低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和城区基础设施能耗,还要减少废弃物排放。因此,建筑运行阶段碳中和必须通过城区需求侧能源规划来实现。对能源规划的6个环节,即目标设定、资源分析、需求预测、规...
作为碳中和城市建筑能源系统系列文章的首篇,从节能优先、供暖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应用、能源供应去中心化和多源化等几个方面,概要介绍了碳中和城市建筑能源系统源侧的主要技术、系统构成、适用性,以及需要引起注意...
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能源管理(BEM)的概念。并从5个方面阐述了BEM对人工智能(AI)技术的需求,即楼宇控制需要由从顶到底的基于物理模型的控制模式,转变为从底到顶的基于数据的控制模式;建筑能源系统由单一能源转变为多能...
疫情之后:能源总线与第5代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发展 CNKI文献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形势。指出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实现城市供暖和交通的电气化,应该成为新冠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选项。能源总线系统(第5代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概念来源于地源热泵(GSHP)系统和...
关键词: 能源总线 / 第5代区域供热供冷系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供暖电气化
下载(537)| 被引(5)
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指出在城市化、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应发展第三代分布式能源。第三代分布式能源系统有三大要素:一是去中心化,二是多能源,三是集成应用终端节能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从而实...
在经济新常态和城镇化新形势下,建筑节能事业发展到新阶段。提出了对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的建议,并对升级版的建筑节能即建筑能效提升的特点作了诠释。认为建筑能效提升的重点在于以人为本、技术的综合利用、能耗总量和...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催生了需求侧城区能源规划。需求侧能源规划有3种类型,即以绿色经济为主导的综合能源规划,以绿色建筑为主导的建筑能源规划和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系统规划。概...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关乎人民健康,惠及民生,是我国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环节。集中供暖是供暖技术的一种形式,但若在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推广集中供暖,既无条件,也不现实,供暖技术应该多元化。提出了改进房间空调器、改善...
设定目标、确定主要性能指标KPI,是低碳生态城区能源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作者将所有创造产值的能耗和碳排放归结到生产性能耗和碳排放,提出设定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目标的方法;将所有不创造产值的能耗和碳排放归结到消...
详细阐述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探讨了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并以上海为例计算了各产业的碳排放比例,指出了实现低碳城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重点阐述了低碳城市和低碳区域的能源系统,认为低碳城市的低碳能源系统的实现,在国...
本文提出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碳排放量和人类发展指数4个指标可以作为我国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在特定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化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国外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和示范并不完全适合中国...
提出用"建筑利用中的人均碳排放指标"和"建筑用能过程碳减排效率"对低碳建筑进行评价。指出建筑碳排放实质上是人的碳排放,建筑只是使用者的能耗平台。因此,对建筑碳排放的评价要用强度指标,即建...
如果仅从热效率角度分析,分布式能源的一次能源效率甚至低于燃气冷凝锅炉。必须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所生产的高品位电力的价值。以热定电,就是以热需求(冷热负荷)确定电力驱动热泵的电力需求,使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系统...
净零能耗建筑是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其全年总能耗量近似等于在现场或在其他地方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但是在规模较大的单体建筑中要实现超低能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很多困难,其解决办法是通过...
指出了需求侧能源规划是从底到顶的规划,在需求侧采取降负荷和节能措施可作为供应侧的替代资源。给出了城区精细化负荷预测的流程,提出了基于热电比拟的城区负荷预测状态空间模型的思路;建议在负荷预测中细分建筑类型...
提出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概念。根据综合资源规划的原理,提出在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中的几项关键技术,如节能目标的设定、可利用资源量的估计、负荷预测、能源系统配置、虚拟电厂的确定、实行更高的建筑节能标准,以及全...
针对净零建筑能耗城区多能源互补、能源产消合一、分布式供能的特点,以及净零能耗的运行管理目标,概要介绍了能源管理中的新技术,即能源总线技术、能源枢纽技术、能源区块链技术、泛在绿色城区控制网络协议、基于大数...
综述了中国所面对的温室气体减排形势,指出建筑节能是实现碳减排的基础,建筑节能也需要向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需要实质性节能。就实现实质性节能提出几项技术措施,并概述了低碳建筑的建筑形态和特点。